COVID-19 疫情期間,全球健康發展援助(DAH)創新高,但因經濟壓力和美、英等國大幅減預算,DAH 急速下滑,預計將回落到 2009 年水準,2030 年前難以恢復。若無新資金或國內投資,將影響中低收入國家健康進展,必須更有效運用資源並強化財務策略。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
到2030年,全球外科醫療進展很慢,尤其是中低收入國家,手術需求沒被滿足,每年有數百萬人手術後死亡。疫情更凸顯外科醫療長期缺錢和人力不足的問題。雖然有些國家有國家級計畫和數據協助,但多數都缺乏資金。要改善現況,外科醫療必須被當作救命和經濟發展的關鍵,並持續投資醫院和照護流程。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
全球50歲以下早發性腸胃道癌症有增加趨勢,尤其以大腸直腸癌最常見。主要和肥胖、不良飲食、缺乏運動、抽菸、飲酒等可改變因素有關,遺傳也有影響。建議所有患者都做基因檢測。治療方式和年長者類似,但年輕患者通常治療更積極,存活率不一定較好。大腸直腸癌建議45歲起篩檢,高風險族群更早,其他腸胃癌目前不建議常規篩檢。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
帶有致病性粒線體DNA變異的女性,可能會把相關疾病遺傳給小孩。研究建議,變異量高的女性可用「前核轉移」技術,變異量低的則可用「著床前遺傳檢測(PGT)」。這兩種方法都能順利生下健康寶寶,且寶寶體內有害mtDNA明顯減少。前核轉移和PGT合併使用,能有效降低遺傳風險,且前核轉移對胚胎發育是安全的。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
目前兒童心臟移植因心臟捐贈者不足,導致許多孩子等不到心臟而過世。若能用循環停止後捐贈者(DCD)心臟,理論上可增加三成可用器官,但因倫理爭議尚未普及。這份報告分享一例成功將DCD心臟移植到3個月大嬰兒的經驗,並討論過程中的併發症。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技術,能在心臟停止後,透過高含氧沖洗恢復心臟功能,且不需複雜設備或爭議性程序。前三例移植結果良好,無排斥或併發症,顯示這方法未來有望普及。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
針對因腸胃炎嘔吐就醫的兒童,回家服用ondansetron可降低7天內中重度腸胃炎風險,也能減少前兩天的嘔吐次數。不過,對嘔吐持續時間、是否持續嘔吐、臨時回診或需靜脈補液等,效果不明顯,副作用發生率則和安慰劑差不多。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
下泌尿道症狀(LUTS)在50歲以上男性很常見,常因攝護腺肥大或膀胱過動症引起,會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導致尿滯留或感染。治療以生活調整和藥物為主,藥物合併效果較佳。嚴重或藥物無效時可考慮手術,微創手術副作用較少,但復發率較高。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
大型研究發現,HIV感染孕婦若在生產前病毒量測不到(<50 copies/mL),尤其懷孕前就開始治療,生產時傳給寶寶的風險極低(≤0.2%),有些甚至完全沒案例,支持U=U原則在生產時適用。但哺乳期間雖然風險也很低,仍非零,目前證據還不足以證明U=U適用於哺乳期。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
一項在三個都市急診的大型臨床試驗發現,對所有病人做C肝篩檢,比只針對高風險族群能找到更多新病例。不過,不論哪種篩檢方式,真正完成治療並痊癒的人都很少,顯示後續照護和治療連結還有很大改進空間。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