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 相關三個月內文章 / 第 112 頁
可選擇其它分類: 一週新進文章 LLM 一般醫學 SGLT2i GLP1

IgA血管炎(IgAV)被視為IgA腎病(IgAN)的系統性變異,兩者在地理、族群及基因上有相似之處。這些疾病的病理生理學可透過四次打擊假說來理解。血清中缺乏半乳糖的IgA1是重要的生物標記,對診斷和預後有潛在用途。 雖然IgAN和IgAVN的腎臟活檢難以區分,但IgAN的慢性病變較常見,而IgAVN則顯示增生性病變,可能影響預後。IgAVN患者因皮疹通常較早被診斷,而IgAN則可能因缺乏明顯症狀而延遲。 儘管IgAN治療有進展,IgAVN的管理仍缺乏循證指南,未來臨床試驗應考慮兩者的關聯。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探討了新的腎小球過濾率(eGFR)方程式對健康風險的影響,特別是EKFC和LMR方程式與CKD-EPIASR-NB2009的比較。研究涵蓋285,686名參與者,發現EKFC和LMR的eGFR估計值均低於CKD-EPI,且將更多人分類為腎功能受損。這些方程式在辨識死亡及腎衰竭風險方面表現更佳,顯示其在臨床決策中的重要性,需謹慎考量不同方程式的優缺點。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體外血液淨化(EBP)一直是敗血症的輔助治療,尤其在多脏器衰竭時。最近出現的目標快速內毒素吸附(TREA)方法,專門針對內毒素性敗血性休克,能有效去除血液中的內毒素。傳統EBP療法效果有限,因為敗血症患者的免疫反應差異。TREA技術使用專門設備,如Alteco LPS吸附器和Toraymyxin 20-R,能更有效地去除內毒素,對於內毒素水平高的患者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進步。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評估了13種預後生物標記對自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患者腎臟疾病進展的預測效果,涉及596名患者,平均隨訪5年。主要發現顯示,患者的腎小管過濾率平均每年下降3.46 mL/min/1.73m²,超過一半的患者出現快速進展。特定生物標記如尿液白蛋白/肌酸酐等被證實是重要的預測因子,並能提升風險模型的預測準確性。研究建議將這些標記整合進風險分層工具,以提高ADPKD患者的預測精確性。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急性腎損傷(AKI)影響多達50%的重症病患,常需腎臟替代療法(KRT),但啟動時機尚無標準化。AKI標準化臨床評估與管理計畫(SCAMP)工具旨在改善KRT決策及病患結果。研究人員翻譯並文化適應SCAMP的西班牙語版本,並進行了可靠性及效度評估。結果顯示,西班牙語AKI-SCAMP具良好可靠性(Cronbach's alpha為0.75),但有18個變數需進一步分析。整體而言,該工具適合在西班牙語系醫療系統中使用。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腎小球疾病是一類腎臟疾病,可能有相似的基因表達模式。研究人員透過空間轉錄組學分析患者與健康對照者的腎臟活檢樣本,發現腎小球疾病患者的腎小球中有35個基因表現持續下調,且無基因上調。這些下調基因中有12個與DNA結合轉錄因子活性有關,還影響脂質信號、類固醇激素反應及細胞週期調控。研究結果提供了腎小球疾病的分子機制見解,可能為新診斷或治療方法鋪路。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篇評論探討了在兒童中測量腎小球過濾率(GFR)的方法,並指出了這個領域的挑戰與進展。直接測量GFR相當複雜且需侵入性程序,而血清肌酸酐(SCr)則是較易取得且成本效益高的生物標記,常用於臨床。不過,兒童的SCr水平因年齡和性別而異,讓腎功能解讀變得困難。透過身高調整或與健康人群中位數比較,可以提高SCr估算GFR的準確性。此外,胱蛋白酶C(cystatin C)也逐漸成為有價值的替代標記,增強對小兒腎功能的評估。這篇評論總結了近期在兒童GFR測量技術的發展。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探討家族病史對慢性腎臟病(CKD)患者健康的影響,分析了超過6,500名參與者的數據。主要發現包括:家族中有常見疾病的病史會顯著提高CKD患者罹患糖尿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雖然多基因風險分數與CKD進展有關,但家族腎病史並不獨立預測CKD進展,只有糖尿病病史與CKD進展風險增加有關。這強調了收集家族病史對CKD患者臨床風險評估的重要性,特別是糖尿病的影響。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探討飲食鉀攝取與代謝組學標記的關係,目的是增進對鉀的飲食評估,並了解其在慢性腎病(CKD)發展中的角色。研究分析了3,812名未患CKD的成年人數據,發現飲食鉀與33種血清代謝物有顯著關聯,其中十種與新發CKD風險相關。特別是甘油酸顯示出與飲食鉀正相關、與CKD風險負相關,可能對CKD有保護作用。這些結果顯示飲食鉀及其代謝物在CKD發展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腸道失調,指的是腸道微生物群的不平衡,已被認為是慢性腎病(CKD)進展的因素之一。這種失調影響腸腎軸,可能引發全身性炎症及尿毒素生成,進一步損害腎臟。飲食對腸道微生物群有顯著影響,因此健康的飲食模式對CKD患者的心血管風險管理至關重要。未來研究應考慮其他微生物的角色,以便更全面理解腸腎軸,並發展個性化的治療策略。本文探討了生活方式,特別是飲食,對腎臟健康的影響,並指出了CKD的研究方向。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