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醫學 相關三個月內文章 / 第 1 頁
可選擇其它分類: 一週新進文章 LLM 腎臟科 SGLT2i GLP1

一項在三個都市急診的大型臨床試驗發現,對所有病人做C肝篩檢,比只針對高風險族群能找到更多新病例。不過,不論哪種篩檢方式,真正完成治療並痊癒的人都很少,顯示後續照護和治療連結還有很大改進空間。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2007到2023年間,美國兒童健康明顯惡化,死亡率幾乎是其他高收入國家的兩倍,尤其早產、嬰兒猝死、槍枝和車禍意外特別多。慢性病、肥胖、性早熟、睡眠障礙、活動受限、憂鬱和孤獨感等問題也都上升,顯示美國兒童健康狀況急需正視與改善。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西尼羅病毒是美國最常見的蚊媒傳染病,雖多數人無症狀,但年長或免疫力差者易重症甚至死亡。無專屬治療或疫苗,預防以防蚊措施為主。診斷靠抗體檢測,偶爾可經輸血或器官移植傳播。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孕期感染茲卡病毒,寶寶可能出現嚴重先天缺陷或神經發展問題,甚至影響生存率。即使外表正常,也有發展遲緩風險。長期影響還不清楚,需更多研究、診斷工具和疫苗。媽媽們的發聲對推動相關議題很重要。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一項模型研究指出,2027至2029年若持續投入對抗HIV、結核病和瘧疾,預計能拯救2,300萬人、預防4億新病例,死亡率將接近2030年SDG目標。每投入1美元,最高可創造19美元健康效益。要達成這些成果,國內外資金和全球基金的持續支持都很關鍵。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剛果金夏沙2023-2024年猴痘疫情,最初由亞群Ia引起,規模較小且會自行消退。2024年7月起,亞群Ib出現,病例暴增,兩亞群同時流行。多為年輕成人,常見發燒、皮疹及生殖器或肛門病灶。基因分析發現病毒突變增加,與人傳人有關。研究強調各亞群都有可能引發持續疫情,需加強監測。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中國一項針對急性大血管阻塞中風患者的研究發現,在血栓移除術後再加上動脈內tenecteplase,有助於提升90天內神經學預後(40.5%比26.4%),且不會增加顱內出血或死亡。不過,其他療效指標沒明顯差異,還需更多研究確認。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中國一項大型臨床試驗發現,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在溶栓治療後1小時內加用tirofiban,90天後有更多人功能恢復良好(65.9%比54.9%),但顱內出血風險稍高(1.7%比0%),死亡率則差不多。總結來說,溶栓後及早用tirofiban有助預後,但出血風險略增。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全球器官捐贈持續短缺,且各地差距越來越大。現在有像預測模型、生物識別、精準組織分析、器官機械灌流和異種移植等新技術,能提升器官評估和保存,擴大可用器官來源。這些創新有望減少器官短缺,讓更多病人有機會接受移植。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重點整理:** 器官移植病人需要終身使用免疫抑制劑,但這會帶來嚴重的副作用。透過新的生物標記、診斷工具,以及AI整合數據來指引個人化的免疫抑制治療,有機會提升治療成效並減少併發症。這些創新正在改變移植醫療,也有可能對未來的異種移植帶來幫助。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