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腸道失調,指的是腸道微生物群的不平衡,已被認為是慢性腎病(CKD)進展的因素之一。這種失調影響腸腎軸,可能引發全身性炎症及尿毒素生成,進一步損害腎臟。飲食對腸道微生物群有顯著影響,因此健康的飲食模式對CKD患者的心血管風險管理至關重要。未來研究應考慮其他微生物的角色,以便更全面理解腸腎軸,並發展個性化的治療策略。本文探討了生活方式,特別是飲食,對腎臟健康的影響,並指出了CKD的研究方向。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本研究探討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物如何影響慢性腎病(CKD)中的高尿酸血症腎損傷。透過對小鼠進行腺嘌呤和鉀氧酸飲食,並分析腎臟病理及功能,發現15種細菌屬的豐度顯著變化,且糞便和血漿中的氨基酸及生物素代謝物也有變化。特定細菌與腎功能、氧化壓力及線粒體自噬相關聯。研究顯示高尿酸血症可能加重腎損傷,未來可為CKD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方向。 PubMed DOI

微生物組在重症病患的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受到基礎疾病和臨床干預的影響。研究顯示,調整微生物組能預防或減輕重症併發症,這在實驗模型和初步臨床試驗中已被證實。本文將探討微生物組的基本概念,特別是其對急性器官功能障礙的影響,並聚焦於實驗性急性腎損傷(AKI)期間的微生物組調節,與其他急性器官損傷進行比較。了解微生物組的調整機制,有助於開發改善重症病患預後的治療策略。 PubMed DOI

免疫球蛋白A腎病(IgAN)是常見的腎小球腎炎,且是腎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因受遺傳、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近期研究指出,腸道微生物組在IgAN中扮演重要角色,微生物失調可能導致異常免疫反應,促進IgA在腎臟沉積。這篇綜述將探討腸道微生物組如何影響IgA產生及免疫調節,並討論透過飲食、益生菌等方式調整微生物組,可能成為治療新途徑,改善患者預後。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益生菌對慢性腎臟病(CKD)患者的健康影響。研究分析了3,646名CKD患者的數據,發現攝取較多活微生物的患者,其全因死亡風險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也減少37%。結果顯示,增加活微生物的攝取可能有助於降低CKD患者的死亡風險,建議在這群人中納入活微生物的飲食。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飲食中活微生物對慢性腎臟病(CKD)成人死亡率的影響,分析了1999至2018年間8,725名CKD參與者的數據。結果顯示,存活者的活微生物攝取量高於非存活者。每增加100克高活微生物食物,所有原因及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率顯著降低。最高攝取組的死亡風險分別降低20%和26%。研究建議增加活微生物攝取可能有助於改善CKD成人的生存率。 PubMed DOI

認知衰退是慢性腎病(CKD)患者常見的問題,與血管疾病、尿毒素及荷爾蒙變化等因素有關。腸道微生物群失調在CKD患者中普遍存在,會加重尿毒素的產生,影響大腦功能和情緒。低纖維飲食、高尿素水平及久坐生活方式等都會導致這種失調。這篇綜述指出,腸道微生物組可能在CKD患者的認知變化中扮演重要角色,透過飲食調整、益生元和益生菌等方式,或許能成為治療的潛在方向。 PubMed DOI

最近的研究指出腸道微生物群在腎臟疾病中的重要性,但其因果關係仍不明。這項研究利用孟德爾隨機化分析,針對糖尿病腎病、IgA腎病和膜性腎病進行探討,發現了多種腸道細菌與腎臟疾病之間的正向和負向因果效應。例如,*Dialister*對糖尿病腎病有保護作用,而*Lachnospiraceae UCG-008*則增加風險。研究結果強調了腸道微生物對腎臟健康的影響,並為未來的臨床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PubMed DOI

這項美國研究發現,適量攝取富含活性微生物的食物(像發酵食品),和慢性腎臟病風險較低有關,特別對某些族群效果更明顯。不過,攝取量太少或太多都不理想,適中偏高最好。多吃這類食物有助腸道健康,也可能預防腎臟病。 PubMed DOI

腸道菌對慢性腎臟病(CKD)很重要,調整腸道菌有機會幫助管理CKD,尤其是小朋友。方法包括多吃纖維、發酵食品、益生菌、合生元、口服吸附劑和糞便移植,還有多運動、預防便祕。這些做法可能改善腸道、減少毒素和發炎。不過,兒童CKD的療效和安全性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和腸道菌相變化有關,多酚等天然成分有助減緩發炎、氧化壓力並調整腸道菌相,可能延緩腎病進展。未來建議用個人化和多重組學方法,優化多酚相關治療。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