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腎小球疾病是一類腎臟疾病,可能有相似的基因表達模式。研究人員透過空間轉錄組學分析患者與健康對照者的腎臟活檢樣本,發現腎小球疾病患者的腎小球中有35個基因表現持續下調,且無基因上調。這些下調基因中有12個與DNA結合轉錄因子活性有關,還影響脂質信號、類固醇激素反應及細胞週期調控。研究結果提供了腎小球疾病的分子機制見解,可能為新診斷或治療方法鋪路。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利尿肽受體-A (NPR-A) 在利尿肽 ANP 和 BNP 的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在腎小球的足細胞中。研究發現,刪除小鼠的 NPR-A 會加重腎損傷,顯示利尿肽透過 NPR-A 的活化來保護腎小球。分析顯示,NPR-A 缺失的足細胞中有158個基因表達異常,其中81個基因下調,77個上調。下調的基因包括對足細胞有保護作用的蛋白質 S 和半胱氨酸 3G。BNP 處理也減少了足細胞的生長,顯示利尿肽有助於維持足細胞的完整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間質細胞在腎臟發育中的重要性,特別是在人體胎兒腎組織中識別的特定細胞群。研究人員提取了條碼化的cDNA,並創建了空間轉錄組庫,使用Seurat進行聚類分析,並整合單細胞與空間數據。他們發現與WNT信號通路相關的差異表達基因,這對腎臟發育至關重要。此外,研究強調了細胞間的配體-受體相互作用,並發現17個與腎病相關的基因主要在特定細胞類型中表達,增進了對間質細胞角色的理解。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腎小球中特定細胞的分子特徵,結合了基質輔助雷射脫附/電離成像質譜(MALDI IMS)和多重免疫螢光(MxIF)技術。重點在於了解這些特徵在疾病,特別是糖尿病腎病中足細胞喪失的變化。研究揭示了腎小球內脂質的異質性,並利用機器學習技術進行細胞類型的識別,促進了與腎小球細胞及其微環境的分子標記發現。這些成果對於理解腎臟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慢性腎功能不全隊列(CRIC)參與者的血漿mRNA表現,探討腎病進展的分子信號。研究比較了不同估計腎小管過濾率(eGFR)下降速度的個體,並識別出783個差異表達基因(DEGs)。發現469個基因在進展緩慢的患者中表現較高,而157個則在進展快速的患者中較高。關鍵基因如GLI2、CUX1等在進展緩慢患者中表現放大,並與多條信號傳導途徑相關。這些結果顯示,這些轉錄本可能成為預測快速CKD進展的潛在生物標記,值得進一步研究。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跨膜蛋白30A (TMEM30A) 在局灶性和節段性腎小管硬化症 (FSGS) 中的角色。研究顯示,FSGS患者的腎組織中TMEM30A和腎小管細胞標記物Synaptopodin的表現顯著降低。透過基因敲除和轉錄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與糖解途徑相關的基因和代謝物表現下調。引入抗性形式的TMEM30A可部分逆轉這些變化,顯示TMEM30A的下調可能透過影響糖解作用來促進腎小管細胞損傷,並成為FSGS的潛在診斷和治療目標。 PubMed DOI

腎纖維化在慢性腎病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目前有效的診斷和治療選擇仍有限。最近研究顯示,RNA結合蛋白(RBPs)在纖維化過程中關鍵。研究人員分析了175個腎纖維化樣本和99個正常樣本,利用生物資訊學和機器學習技術識別重要RBPs。診斷模型顯示高準確性(AUC = 0.899),並得到外部驗證。這些RBPs參與免疫相關通路,並可能成為潛在治療靶點。此研究增進了對腎纖維化機制的理解,並提供了新的生物標記和治療方向。 PubMed DOI

低腎元數量與慢性腎病(CKD)及高血壓風險增加有關。為了研究腎元不足的影響,我們創建了一種新型近交大鼠模型(HSRA大鼠),其中75%的後代僅有一個腎臟。研究顯示,這些大鼠的腎元數量減少約20%,並在18個月時出現顯著的蛋白尿,顯示CKD風險增加。透過甲基化測序、單核RNA測序及蛋白質組學分析,我們發現多個基因及366個差異表達的蛋白質,特別是Deptor和Amdhd2基因,可能在腎臟發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未來可用於改善腎元健康及減緩腎病進展。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基因表現,找出和氧化壓力有關的關鍵基因,發現在腎小球有CD44、ITGB2、MICB、RAC2四個核心基因,在腎小管間質則有VCAM1、VEGFA兩個核心基因,這些基因和免疫、發炎反應及現有藥物有關,對AAGN的診斷和治療有新啟示。 PubMed DOI

像minimal change disease和FSGS這類腎小球疾病,會讓足細胞受損、產生蛋白尿,進一步導致慢性腎臟病。研究發現,這些疾病會造成腎小球和足細胞基因的mRNA選擇性剪接和多腺苷酸化出現明顯變化,特別影響過濾屏障相關基因。這些RNA處理異常會破壞足細胞功能,促使疾病發生。部分治療能逆轉這些變化,寡核苷酸也能調控剪接。總之,mRNA處理改變是腎小球疾病的重要致病機制。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用空間轉錄體學分析C3腎小球病變患者的腎臟切片,發現與細胞外基質和干擾素活性相關的基因表現特別高。補體C3可能透過CD11c與ECM互動。實驗也證實,補體活化的巨噬細胞會促使腎小球內皮細胞產生纖維化,並增加ECM基因表現,為C3G的致病機制帶來新見解。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