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LT2i 相關三個月內文章 / 第 71 頁
可選擇其它分類: 一週新進文章 LLM 腎臟科 一般醫學 GLP1

這項研究評估了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在不同腎功能的心臟衰竭患者中的效果與安全性。透過分析五項隨機對照試驗,涵蓋21,204名患者,結果顯示SGLT2抑制劑能顯著降低心血管死亡及心臟衰竭事件的風險,無論腎小管過濾率(eGFR)高低。即使在腎功能早期下降的患者中,這些藥物也顯示出安全性。總結來說,SGLT2抑制劑對各種腎功能的心臟衰竭患者都是安全且有效的。該研究已在PROSPERO註冊,編號CRD42024565218。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探討尿路感染(UTIs)對接受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治療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血管結果的影響。研究分析了8862名患者的數據,發現550名患者出現需要抗生素治療的尿路感染。結果顯示,這些患者在30個月內經歷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的風險顯著增加,心衰竭住院及全因死亡率也較高。總結來說,尿路感染與接受SGLT2i治療的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有關。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心臟衰竭的特徵是心臟能量不足,最近研究發現,衰竭的心臟會增加酮體的氧化來滿足能量需求,這對心臟有保護作用。提高血液中酮體水平可能對心臟衰竭患者有益。小型臨床試驗顯示,外源性酮體能增強心臟功能。治療性酮症可透過運動、飲食改變或藥物實現,但目前對其長期效果仍缺乏數據,尚不建議常規使用。醫療提供者需了解如何管理這些患者。本文探討心臟衰竭中的酮體代謝及相關管理策略。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探討了雌激素(17β-雌二醇,E2)在圍產期對牛的多形核白血球(PMNs)葡萄糖代謝的影響,特別是葡萄糖轉運蛋白的活性。結果顯示,E2 增強了關鍵轉運蛋白(GLUT1、GLUT4 和 SGLT1)的表達,並提升了六磷酸酶(HK)的活性,對葡萄糖代謝至關重要。此外,E2 抑制了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活性,增加了糖原和 ATP 水平,減少了 PMNs 的凋亡。研究顯示 E2 在調節轉運蛋白和維持能量平衡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本研究評估了pioglitazone與SGLT2抑制劑(SGLT2i)在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肝病(MASLD)及第二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療效。透過九項隨機對照試驗,分析了755名亞洲參與者的數據。結果顯示,SGLT2i在改善纖維化-4分數、內臟脂肪面積、身體質量指數(BMI)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方面優於pioglitazone,但其他結果無顯著差異。研究指出,SGLT2i可能對MASLD和T2DM患者的肝臟健康及代謝參數有更好的短期益處,為臨床決策提供依據。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探討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對結核病患者死亡率的影響。分析2017至2020年的國民健康保險資料,發現使用SGLT2-i的患者平均死亡時間為6.2個月,顯著長於非使用者的4.6個月。使用SGLT2-i的患者一年死亡率為8.1%,明顯低於非使用者的17.5%。研究建議SGLT2-i可能改善結核病患者的死亡結果,並建議進一步進行臨床試驗以確認這些結果。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電化學感測器,能同時定量血漿中的linagliptin (LNG) 和 dapagliflozin (DPZ),以支持生物等效性研究並增進對其藥物動力學和安全性的理解。感測器基於鉛筆石墨電極,結合血紅素、幾丁質和鋯奈米粒子,並透過方波伏安法進行分析,顯示出高準確度和精密度。此方法適用於從接受LNG/DPZ治療的兔子中獲得的血漿樣本,為藥物監測和安全性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工具。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探討了'empagliflozin',一種SGLT-2抑制劑,作為1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治療的輔助療法。60名參與者在為期12週的雙盲試驗中,接受每日10毫克的'empagliflozin'治療,結果顯示血紅素A1C、空腹血糖及餐後血糖均有顯著改善,且每日總胰島素劑量和體重指數也有所下降。最重要的是,'empagliflozin'的耐受性良好,未出現低血糖或其他嚴重副作用,顯示其對1型糖尿病患者可能是一個有益的治療選擇。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分析了三種抗糖尿病藥物對2型糖尿病肺癌患者的影響,涵蓋了GLP-1RA、DPP-4I和SGLT-2I。結果顯示,SGLT-2I與GLP-1RA聯合治療的患者預後最佳,疾病進展和死亡風險顯著降低。相對而言,DPP-4I單藥治療效果不佳,但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時,可能轉變為腫瘤抑制劑。研究強調雙重療法對改善預後的重要性,並呼籲進一步探討其生物機制。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冠狀動脈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由脂質堆積和炎症引起,對心血管疾病影響深遠。傳統治療著重於降低脂質,但新療法則專注於改變斑塊組成,以提高穩定性。2025年1月的文獻回顧探討了目前及新興的療法,包括PCSK9抑制劑、秋水仙鹼等,這些藥物能有效減少斑塊體積和脆弱性。影像技術和生物標記的進步有助於監測斑塊變化,未來可能會採用個性化方法,結合人工智慧和生物標記,進一步改善病人結果。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