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醫學 相關三個月內文章 / 第 4 頁
可選擇其它分類: 一週新進文章 LLM 腎臟科 SGLT2i GLP1

Depemokimab是一種針對白介素-5的長效生物治療藥物,專為重度哮喘及高嗜酸性白血球計數的患者設計。在第三期臨床試驗中,接受depemokimab的患者在52週內的哮喘惡化年化率顯著低於安慰劑組(SWIFT-1: 0.46 vs. 1.11; SWIFT-2: 0.56 vs. 1.08),顯示出強烈的治療效果(P<0.001)。不過,次要結果如聖喬治呼吸問卷得分並無顯著差異,且兩組的不良事件報告相似。總體而言,depemokimab在減少患者惡化方面顯示療效。此研究由GSK資助,並已在ClinicalTrials.gov註冊。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全球對於最佳血液捐贈數量及所需捐贈者數量仍不明確。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千人至少應有十次捐贈,基於1%人口應捐血的理念,但這項指導方針缺乏數據支持,且有效性受到質疑,特別是在低收入國家影響健康服務規劃。為了更準確估算血液需求,需考量地理差異、疾病流行率及醫療系統等因素進行建模研究,但數據不足仍是挑戰。因此,重新評估全球血液捐贈指數的必要性愈加明顯。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Leber先天性盲症1型(LCA1)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視網膜疾病,因GUCY2D基因突變導致幼年失明。本研究評估了針對LCA1的基因療法ATSN-101的安全性與初步療效,包含15名有GUCY2D突變的患者,接受不同劑量的視網膜下注射。結果顯示,68例治療相關不良事件中,無嚴重事件與藥物相關。高劑量患者的視網膜敏感性顯著改善,且BCVA有適度提升。總體而言,ATSN-101在12個月後耐受性良好,顯示出潛在的療效。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OCCUPI 試驗評估光學相干斷層掃描 (OCT) 指導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PCI) 與傳統血管造影指導的臨床效益,重點在一年後主要不良心臟事件 (MACE) 的發生率。該試驗在南韓20家醫院進行,招募1,604名患者,隨機分配至OCT指導組或血管造影組。結果顯示,OCT指導組的MACE發生率為5%,顯著低於血管造影組的7%(風險比0.62; p=0.023)。兩組在中風、出血及腎病發生率上無顯著差異,顯示OCT指導對複雜冠狀動脈病變患者有治療效益。該試驗已完成並登記於ClinicalTrials.gov (NCT03625908)。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藥物塗層氣球(DCB)血管成形術在治療新發冠狀動脈病變的長期效果尚不明確。本研究比較DCB搭配救援支架與藥物洗脫支架(DES)在非複雜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效果。REC-CAGEFREE I試驗在中國進行,涉及2,272名患者。結果顯示,DCB組有6.4%的患者出現不良事件,而DES組為3.4%,顯示DCB未達到與DES相比的非劣性標準。因此,DES仍應是這類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早期經皮機械循環支持(MCS)對急性心肌梗塞相關心源性休克(AMICS)患者六個月內死亡率的影響。共納入九項試驗,1,114名患者,結果顯示早期MCS並未顯著降低死亡率,但對於沒有低氧性腦損傷的ST段抬高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MCS可顯著降低死亡率。然而,MCS的使用也增加了重大出血和血管併發症的風險。因此,建議在特定患者中選擇性使用MCS。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氣球血管成形術結合積極醫療管理,與僅進行醫療管理在有症狀的顱內動脈硬化性狹窄(sICAS)患者中的效果。研究在中國31個中心進行,納入512名年齡35至80歲的患者。結果顯示,氣球血管成形術組的中風或死亡率為4.4%,顯著低於醫療管理組的13.5%。儘管有部分患者出現併發症,但整體結果顯示氣球血管成形術可能對sICAS患者更有效,臨床上仍需謹慎考量手術後的風險。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心包炎是非缺血性胸痛的重要原因,在北美和西歐急診中佔5%。大多數患者在適當治療下病程良好,但仍有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診斷需符合至少兩項標準,如尖銳胸痛、心電圖異常或心包積液等。常見原因為特發性或病毒感染,結核病在流行地區較多。治療通常使用高劑量的非類固醇抗炎藥,並建議三個月的秋水仙鹼療程。對於復發患者,可能需使用類固醇或IL-1抑制劑。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四項臨床試驗,探討礦物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MRAs)對不同類型心臟衰竭患者的影響,涵蓋了13,846名患者。結果顯示,MRAs能顯著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臟衰竭住院風險,尤其對射血分數降低的心臟衰竭(HFrEF)患者效果最佳。雖然HFmrEF和HFpEF患者也有益處,但效果較小。使用MRAs可能增加高鉀血症風險,但嚴重情況較少見。總體而言,MRAs對HFrEF患者的療效顯著。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2019年6月,內蒙古一名病人被蜱蟲叮咬後出現持續發燒及多脏器功能障礙,後來透過下一代測序技術發現了一種新病毒,命名為濕地病毒(WELV)。在中國多地發現17例急性WELV感染病例,症狀包括發燒、頭暈和肌肉疼痛,實驗室檢測顯示白血球減少及d-dimer升高。WELV RNA在多種蜱蟲及動物中被檢出,顯示其宿主範圍廣泛,且在小鼠模型中具致死性,懷疑蜱蟲Haemaphysalis concinna為傳播媒介。此發現顯示WELV與中國東北地區人類發熱疾病的關聯。 相關文章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