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 相關三個月內文章 / 第 128 頁
可選擇其它分類: 一週新進文章 LLM 一般醫學 SGLT2i GLP1

這項針對128位未用抗病毒預防的腎臟移植患者研究發現,近六成在移植後一年內出現CMV抗原血症,前三個月風險最高,高風險族群甚至持續到第七、八個月。年紀越大、CMV風險越高,發生率也越高。出現CMV AG會增加抗體排斥和腎功能惡化風險,因此建議移植後至少六個月要定期追蹤CMV。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發現,miR-29a-3p 能抑制 VEGFA,進而減少血管平滑肌細胞的鈣化,對慢性腎臟病患者特別有幫助。不論是提升 miR-29a-3p 或抑制 VEGFA,都能在高磷環境下保護血管,降低鈣化風險。這條路徑有機會成為預防血管鈣化的新治療方向。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針對3,714位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研究發現,虛弱指數(FI)是預測存活率最準的指標,甚至比其他臨床或實驗室數據還要準。研究團隊用11個關鍵變項建立預測模型,可精準預測1到10年的存活率。FI分數的風險比特別高,顯示FI在評估CKD患者預後時非常重要。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發現,紅花注射液(SFI)能改善肥胖相關腎小球病變小鼠的肥胖、脂質代謝和足細胞損傷。SFI的保護效果可能來自提升腎臟胰島素受體和eNOS表現,減少胰島素阻抗,顯示SFI有潛力成為治療ORG的新方法。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多中心研究發現,把血液吸附治療時間從2小時延長到4小時,並維持高血流速,對長期洗腎病人來說是安全的,沒有增加副作用或白蛋白流失,且能更有效清除尿毒素。結果顯示,延長治療時間比現行建議的2小時更有優勢,值得重新檢討相關指引。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隨機交叉研究比較MCO和HFD透析膜對FGF-23及發炎指標的清除效果。結果顯示,兩種透析膜都能有效降低這些生物標記,但清除率沒有明顯差異。除了HFD下hsCRP有些波動外,大部分指標都很穩定。總結來說,短期內MCO並沒有比HFD更有優勢。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回溯性初步研究發現,住院病人用全自動整合型血液透析機、透析液流速300 ml/min時,只有約一半療程達到最低透析充分性標準(Kt/V ≥ 1.2),符合URR標準的更少。較低流速可能影響療效,雖然延長治療時間可改善,但會增加資源消耗。未來需更大規模研究確認結果。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發現,痛風患者,尤其是有腎臟損傷的人,血液中的NLRP3、IL-1β和IL-18濃度都比健康人高,且這些指標和腎功能惡化有關。結合這三項指標,有助於準確判斷痛風引起的腎臟損傷,未來有機會成為診斷和治療痛風腎臟併發症的新工具。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血液吸附治療在重症醫療越來越常見,但用途還不夠明確。不同裝置可能會連帶移除重要藥物,像抗生素,這對敗血症患者很有風險。不過,HA在藥物中毒或手術前移除有害藥物時很有幫助。目前研究還不夠,需要更多資料來指引劑量調整及確認治療安全性與效果。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RCA在重症兒童做CRRT時,比傳統肝素更安全有效,可減少管路阻塞並延長使用時間。但RCA可能造成代謝性鹼中毒、低血鈣、高血鈉等問題。建議用稀釋枸櫞酸並調整流程,降低風險,治療時要密切監測血鈣和電解質。流程標準化有助提升兒童急性腎損傷治療安全與效果。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