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1990到2021年,全球因慢性腎臟病引起的貧血人數幾乎翻倍,雖然盛行率和致殘率略降,但女性和開發中國家影響更大,國際間差距還在擴大。第1型糖尿病合併CKD患者負擔更重。整體來說,CKD相關貧血問題持續惡化且分布不均。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隨著全球人口老化,慢性腎臟病(CKD)預計在2050年將影響某些地區超過10%的人口,特別是低收入國家面臨重大健康與經濟挑戰。為了減緩CKD的流行,必須加強針對可改變風險因素的預防措施,實施有效的篩檢計畫,並確保負擔得起的腎臟保護藥物可供應。年長CKD患者需多學科管理,並考慮保守治療及改善生活品質的介入措施,如疼痛管理和緩和醫療。 PubMed DOI

青少年及年輕成人(AYAs)慢性腎臟病(CKD)的全球負擔尚未受到充分重視。研究顯示,1990年至2019年間,AYAs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ASIR)和死亡率(ASMR)有顯著變化。2019年,ASIR為每10萬人32.21,ASMR為2.86,女性的ASIR較高,男性的ASMR則較高。ASIR每年增長0.98%,而ASMR減少0.40%。中等社會人口指數(SDI)國家的ASIR上升最明顯,顯示CKD在AYAs中日益嚴重,特別需要針對性的預防和早期診斷策略。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正成為全球健康的重大挑戰。本研究分析了1990至2019年的數據,發現CKD的發病率、盛行率和死亡率均上升,特別是在高社會人口指數地區,高收縮壓是主要的死亡和殘疾因素。人口增長是CKD病例和殘疾調整生命年(DALYs)增加的主要原因。預測到2030年,雖然發病案例可能增加,但全球死亡人數可能會減少,顯示出針對不同地區的CKD管理策略的必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2011至2021年間丹麥北部和中部慢性腎臟病(CKD)的發生率與盛行率,特別關注性別差異。結果顯示,女性的CKD發生率和盛行率始終高於男性。2011至2013年間,發生率暫時上升後下降,女性從每千人年11.8降至10.7,男性則從10.9降至10.6。盛行率方面,女性從85.1增至99.9,男性從55.3增至82.4。整體來看,雖然發生率自2013年起下降,但CKD的盛行率仍在增加,且女性的盛行率持續高於男性。 PubMed DOI

這項社區研究調查了Hirakud地區農業的慢性腎臟病(CKD)和不明原因的慢性腎臟病(CKDu)以及貧血的流行率。研究發現,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如鎘、鉻、鉛、砷)在土壤和水中濃度過高,特別是在農民中,CKDu相當普遍。這些有毒物質的飲食暴露增加了非致癌風險,且CKD/CKDu患者中貧血情況也很常見。研究強調環境毒素與腎臟健康之間的密切關聯,提醒需注意這些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1990至2021年間腎功能障礙(KD)相關心血管疾病(CVD)的全球趨勢,並預測到2050年的情況。研究發現,KD相關的CVD死亡人數從130萬增至超過200萬,殘疾調整生命年(DALYs)也上升至4160萬。儘管絕對數字增加,年齡標準化死亡率(ASMR)卻有所下降,顯示改善的趨勢。男性和低社會人口指數(SDI)地區的負擔較重,未來預測顯示全球負擔將持續下降,但男性仍面臨較大挑戰,強調針對性醫療策略的重要性。 PubMed DOI

中國慢性腎臟病(CKD)問題越來越嚴重,主要因為都市化讓糖尿病患者變多。中國腎病網絡2017-2018年報告,分析全國和各省的CKD及透析趨勢,也探討經濟、環境和數位科技的影響,目的是幫助醫療人員和政策制定者改善腎臟病照護。 PubMed DOI

1990到2021年,全球15到29歲年輕人慢性腎臟病(CKD)持續增加,發生率、盛行率和死亡率都上升。東南亞盛行率最高,中非撒哈拉死亡率最高。大多數病例和死亡主因是腎小球腎炎或原因不明。全球各地在預防和治療CKD上,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PubMed DOI

丹麥全國研究發現,約每十位成人就有一位有慢性腎臟病(CKD),新診斷患者中每四人就有一人在五年內過世。城市和鄉村的CKD發生率和結果不同,但主要跟年齡、性別有關,提醒醫療資源要依各地人口結構調整。 PubMed DOI

這份研究分析1990到2021年全球資料,發現因高BMI引起的慢性腎臟病(CKD)持續增加,死亡率和致殘率也都上升,預估到2040年還會惡化。男性、年長者和某些地區負擔特別重。研究呼籲公衛政策應加強針對男性和年長者的預防與治療措施。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