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 相關三個月內文章 / 第 69 頁
可選擇其它分類: 一週新進文章 LLM 一般醫學 SGLT2i GLP1

一項針對中國1,044位洗腎患者的研究發現,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太高(超過總熱量的72.1%),不論是全因死亡或心血管死亡風險都會增加,尤其是總熱量攝取又偏低時,死亡風險更高。這表示洗腎患者如果碳水吃太多、熱量又不夠,存活率會變差。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篇系統性回顧和統合分析發現,慢性腎臟病(CKD)患者即使還沒到需要洗腎的程度,罹癌風險就比腎功能正常的人高。腎功能越差、年紀越大,風險也會跟著增加。雖然目前還沒找到CKD和特定癌症有明顯關聯,但建議未來癌症篩檢可以針對CKD患者做個別化調整。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有急性腎損傷(AKI)的病人如果合併高血鈉,發生重大腎臟不良事件(如死亡、洗腎或腎功能惡化)的風險會比正常血鈉高出約五倍,無論短期或長期都一樣。血鈉越高或高血鈉持續越久,風險也會越高。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發現,對於70歲以上的type 1心腎症候群患者,超濾治療比利尿劑效果更好,不僅能更快減輕體重、改善呼吸困難、縮短住院天數,出院後半年內回診次數也較少,且安全性相當。超濾有機會成為年長患者更理想的治療選擇。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韓國大型研究發現,慢性腎臟病患者若收縮壓(SBP)長時間維持在110–130 mmHg,心血管疾病、死亡和腎衰竭風險都較低。SBP落在目標範圍的時間越少,這些風險就越高,尤其沒吃降壓藥的人更明顯。建議CKD患者要穩定控制SBP在建議範圍內,有助於降低健康風險。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單中心研究針對17位對rituximab無效的PLA2R相關膜性腎病變患者,改用obinutuzumab治療。追蹤約一年後,有94%病患達到完全或部分緩解,且多數在4到6個月內見效。obinutuzumab有機會成為rituximab無效患者的新選擇,但還需要更多大型研究來證實。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用ResNet18深度學習模型,訓練超過4,000張腎臟切片EM影像,能自動判斷電子緻密沉積物的位置,AUC高達0.928–0.987,表現比資深醫師還好。團隊也開發網頁工具,讓臨床醫師能快速上傳影像並獲得自動判讀結果,提升效率與一致性。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多中心研究分析141例TRPC6相關足細胞病變,發現多數患者會出現蛋白尿或腎病症候群,約一半30多歲就腎衰竭。散發性個案惡化較快,特定基因變異(如p.R175W、p.R895C)更易早發腎衰竭。這些結果有助於未來個人化治療發展。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研究發現,晚期慢性腎臟病兒童從傳統血液透析改用線上血液透析過濾(OL-HDF)一年後,骨骼健康指標明顯改善,顯示OL-HDF有助於骨骼代謝,但對身高成長則沒顯著影響。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青少年如果動態血壓變異性較高,特別是舒張壓和心跳速率,會增加左心室肥厚和早期心臟功能異常的風險,比只看平均血壓更準。建議同時評估血壓變異性和平均血壓,有助於及早發現心臟損傷風險。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