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青少年如果動態血壓變異性較高,特別是舒張壓和心跳速率,會增加左心室肥厚和早期心臟功能異常的風險,比只看平均血壓更準。建議同時評估血壓變異性和平均血壓,有助於及早發現心臟損傷風險。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在接受透析的兒童中,液體和鹽分過載可能引發心血管問題,如高血壓和左心室肥厚。一項研究分析了910名透析兒童的2758次觀察,發現55%的高血壓未控制,27%的患者透析前血壓偏高。主要發現包括:年齡和身高標準化的血壓與抗高血壓藥物數量及透析間體重增加有關;隱性高血壓盛行率為24%;51%的患者有左心室肥厚,且透析模式與其進展風險相關。研究建議轉向血液透析濾過並改善貧血及體重管理,可能有助於改善病情。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兒童中獨立舒張期高血壓(IDH)的患病率因高血壓類型而異,次發性高血壓的兒童中IDH比率較高。IDH患者多為女性且體重較輕,與其他高血壓兒童相比,左心室肥大風險相似。結論是,IDH在兒童中呈現獨特表現,偏好女性和年幼兒童,但左心室肥大風險在不同高血壓類型中相似。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身體質量指數(BMI)、尿酸水平與血壓(BP)之間的關聯,特別是在兒童肥胖導致的高血壓上升背景下。研究對象為140名平均13.9歲的兒童,分為正常體重和超重/肥胖兩組。結果顯示,超重/肥胖兒童的收縮壓顯著高於正常體重者,且BMI與收縮壓呈正相關。邏輯回歸分析指出,白天收縮壓與肥胖及男性性別獨立相關,但與尿酸無關。研究強調男性性別和BMI是高血壓的重要風險因素,並建議對高血壓兒童進行動態血壓監測。 PubMed DOI

這項回顧性研究探討了接受門診血壓監測的患者在全因死亡率和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因素。研究納入1,291名年齡18歲以上、腎功能良好的參與者,並透過訪談和健康紀錄收集數據。隨訪46.9個月後,5.9%的患者死亡,15.1%經歷心血管事件。結果顯示,舒張壓下降幅度、夜間收縮壓變異性及年齡等因素影響存活率。研究強調門診血壓監測在風險評估中的重要性,並提出了有效的預測模型。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基線收縮壓(SBP)和脈壓(PP)對心臟衰竭患者(輕度減少或保留射血分數)心血管結果的影響。雖然目前建議將SBP目標設定為<130 mm Hg,但支持證據有限。研究分析了近17,000名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SBP與心血管風險之間存在J形關係,120-130 mm Hg時風險最低,而PP在50-60 mm Hg時風險也最低。研究強調在管理HFmrEF/HFpEF患者時,應謹慎考量SBP和PP目標,過度降低SBP可能反而增加風險。 PubMed DOI

心臟手術後急性腎損傷(CSA-AKI)在小孩中常見,發生率高達15%至64%。本研究分析570名0至7歲的患者,發現36.1%發展為CSA-AKI,分為風險、損傷和衰竭三個階段。主要風險因素包括男性、較高的RACHS-1分級、長CPB時間及高峰值血管活性指數。雖然平均動脈壓變化超過30%與CSA-AKI有關,但多變量分析未顯示顯著關聯。結果顯示BPV可能是CSA-AKI的潛在風險因素,需進一步研究確認。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55歲以上的高血壓男性,探討他們的血壓節律與腎功能的關聯。研究包含188名參與者,發現許多人在收縮壓和舒張壓上都有12小時和24小時的節律。經過3年的追蹤,腎小管過濾率顯著下降,從86.6降到81.0 mL/min/1.73 m²。特別是,具有12小時節律的收縮壓患者,腎功能下降的風險降低了70%。這顯示維持血壓的12小時節律對腎功能有保護作用,強調了血壓節律分析在高血壓管理中的重要性。 PubMed DOI

在75歲以上的慢性腎臟病患者中,血壓變異度越高,腎功能通常越差。不管是一次看診內還是多次看診間測量,結果都差不多。血壓變異度高跟年紀大、腎功能差、脈壓高有關。未來還需要更多研究來確認血壓變異度能不能預測健康狀況,以及背後的原因。 PubMed DOI

高血壓是心肌梗塞和心血管死亡的主要可預防原因,預計2025年西方國家成人高血壓盛行率將達六成。對心臟衰竭、腎臟病或兒童患者,血壓控制更困難。近年有新藥和腎動脈去神經術等創新治療,能幫助治療難治型高血壓,也有望改善心臟衰竭。本文將介紹針對複雜或難治患者的最新個人化血壓管理策略。 PubMed DOI

洗腎病人,特別是有糖尿病的人,若心率變異性異常,長期死亡風險會大幅增加,尤其是心血管死亡。心率變異性檢查有助於找出高風險患者,提升風險預測準確度,並可提供更個人化的照護與預防措施。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