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 相關三個月內文章 / 第 30 頁
可選擇其它分類: 一週新進文章 LLM 一般醫學 SGLT2i GLP1

對於輕度慢性腎臟病患者,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時加用血液吸附治療,可以明顯降低腎功能惡化、洗腎需求和加護病房住院天數,也能減少術後發炎和腎損傷指標。這顯示血液吸附有助於保護高風險病人的腎功能,但還需要更多大型研究來證實。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在塞內加爾達卡,因資源有限,小兒腎臟科醫師用血液透析導管取代傳統腹膜透析,作為兒童急性腎損傷的經濟選擇。初步研究顯示,導管置放成功率高,早期沒併發症,但有兩例腹膜炎。部分病童病情穩定,部分康復,三人因感染過世。這方法在資源有限下可行,但還需更多研究確認安全性與效果。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針對腎臟移植病人的研究發現,tacrolimus(他克莫司)血中濃度變異性高(IPV ≥25.6%)和治療範圍內時間比例低(TTR <81.1%),都會增加急性排斥、腎功能惡化和移植物失敗的風險。其中,IPV比TTR更能預測腎臟預後。建議加強監控和提升用藥順從性,有助於提高移植成功率。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份研究指出,1990到2021年間,因腎功能障礙引起的中風負擔在全球明顯增加,尤其是中國等中等收入國家。雖然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略降,但死亡人數和失能年數卻增加超過35%,主因是人口老化和成長。預估到2045年,這種負擔還會繼續上升,顯示加強治療和公共衛生政策的急迫性,並需考量不同地區、性別和年齡的差異。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丹麥Lolland-Falster研究發現,18%成年人有慢性腎臟病,但大多數人不知道自己有病,血壓控制和建議藥物使用率都偏低,尤其是早期或沒糖尿病者。需要轉診的病人,只有三分之一真的被轉介。這顯示治療指引和實際做法有很大落差,應加強早期篩檢和治療落實。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篇針對 STARMEN 試驗的分析發現,把免疫抑制治療後3個月內的蛋白尿、血清肌酸酐和免疫反應等指標一起評估,可以更準確預測原發性膜性腎病患者2年後是否會緩解。這種多指標結合的方法,比只看單一數據更有效,有助於個人化治療和提升療效。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一項長達11年的研究發現,經常運動的人腎功能退化得比較慢,也較不容易腎功能惡化。每天規律運動和維持腎臟健康有明顯關聯。建議大家養成運動習慣,有助於預防慢性腎臟病,方法簡單又省錢。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大型研究指出,對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來說,年年驗血清肌酸酐其實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檢查,尤其是年輕或低風險族群。若改為每2到3年檢查一次,雖然極少數人會稍微延遲診斷,但整體能大幅減少檢查次數。依年齡和風險調整檢查頻率,幾乎不影響早期發現,還能省下大量醫療資源。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每天一次的 cyclosporine 對因 minimal change disease 引起的類固醇依賴型腎病症候群兒童來說,是有效又安全的治療選擇,尤其適合診斷後復發較慢、過去復發次數較少的孩子。若診斷後2.2個月內就復發或復發次數多,治療失敗風險會比較高。追蹤期間沒有人發展成明顯的慢性腎臟病。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發現,慢性腎臟病(CKD)兒童的未羧化骨鈣素(uOC)濃度比健康兒童高,尤其是有在做血液透析的孩子。曾骨折的CKD兒童,uOC和骨專一性鹼性磷酸酶(BAP)也都比較高。分析結果顯示,uOC是唯一能預測骨折風險的指標。未來uOC有機會成為評估CKD兒童骨骼健康的重要工具。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