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腎臟移植後,tacrolimus 代謝較快(C0/D < 1.05)的人,移植腎存活率較低,排斥和腎衰竭風險也較高。研究發現,移植後2個月就能用 C0/D 比值早期辨識這些高風險病人,方便及早介入,提升後續治療效果。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針對90名等待再移植的成人患者,探討兩種免疫抑制劑撤藉策略的影響。患者分為兩組:一組迅速撤藉免疫抑制劑,僅保留低劑量潑尼松;另一組則在六個月內持續使用鈣調素抑制劑(CNI)和低劑量潑尼松。結果顯示,延長CNI組的移植物不耐受綜合症發生率較低,且殘餘腎功能和住院率表現更佳。雖然HLA敏感化未見顯著差異,但延長CNI治療有助於保護腎功能。 PubMed DOI

晚期腎臟移植失敗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腎功能下降需重新移植或透析,二是移植功能正常但患者因心血管問題、癌症或感染等原因死亡。這兩者對移植失敗的影響相當。 死亡篩選的失敗通常是免疫和非免疫因素造成的,而正常功能卻死亡的情況則與嚴重健康事件有關。隨著對這些機制的深入了解,有望識別高風險患者並採取新策略來降低風險。新興的心代謝藥物如SGLT2抑制劑等,可能有助於改善腎臟移植患者的健康結果。 PubMed DOI

這篇統合分析發現,第一次和第二次腎臟移植的腎臟存活率在前五年表現較好,第三次以上移植則較差,但十年後差異變小。病人整體存活率和延遲腎臟功能恢復的機率,各組差不多。結果顯示,雖然多次移植腎臟存活率略低,但病人存活率沒太大差別,解讀時還是要考量個別差異。 PubMed DOI

這項回顧發現,腎臟移植後新發糖尿病(NODAT)的風險會因年紀較大、多囊腎病、使用i-mTOR或類固醇而增加;性別、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或接受已故捐贈腎臟則沒顯著影響。建議調整免疫抑制劑或用能改善胰島素阻抗的藥物,未來也應多做SGLT2抑制劑的臨床試驗。 PubMed DOI

**重點摘要(繁體中文,台灣用語):** 腎臟移植後,血漿中的TMAO濃度會明顯下降,但還是比健康人高。移植後TMAO濃度較高,會獨立增加腎臟移植病人的死亡風險。定期監測TMAO以及腸道菌相的變化,並考慮針對這些因素進行治療,有機會幫助提升這些病人的治療成效。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追蹤226位腎臟移植患者,發現超過一半的人曾經沒按時吃免疫抑制藥,這會讓排斥風險大增,幾乎是有乖乖吃藥者的三倍。用藥不遵從多發生在移植後前三個月。研究建議日常照護時用BAASIS工具,能早點發現問題,幫助提升移植成功率。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研究分析3,535位腎臟移植患者,發現移植後的血栓性微血管病變(TMA)原因很多,最常見是補體系統異常,也可能跟藥物、缺血、感染或自體免疫有關。補體介導的TMA多發生在年輕、腎衰竭原因是高血壓或妊娠毒血症的患者,復發率和移植失敗風險較高。基因檢測有助於風險評估和治療,早期個人化治療能預防移植失敗。 PubMed DOI

這項法國大型研究分析2009到2020年超過3.4萬名腎臟移植患者,發現5年存活率達89%,移植物存活率85%。大多數人用calcineurin抑制劑等免疫藥物,近年tacrolimus等新藥使用增加,類固醇等則減少。整體治療方式變化不大,成果相當理想,也為未來新療法評估提供重要參考。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腎臟移植病人的血液免疫細胞變化,建立了個人化的監測參考值。團隊分析了不同時期的數據,找出影響免疫細胞的關鍵因素,並用這些資訊建立預測模型,幫助醫師更精準地追蹤和照顧移植病人,提升免疫監測的準確度。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研究分析1,020位腎臟移植病人,發現術後2天內發生低血壓,會增加延遲移植物功能、住院天數變長及移植物失敗的風險;但手術中低血壓則沒有這些影響。也就是說,術後低血壓才是腎臟移植後不良結果的關鍵風險因子。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