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 相關三個月內文章 / 第 60 頁
可選擇其它分類: 一週新進文章 LLM 一般醫學 SGLT2i GLP1

這項研究分析2,327位成人接受預防性腎臟移植後,發現主要腎臟病類型、捐贈者年齡和DR配對不合會增加五年內死亡或移植失敗的風險;但eGFR和捐贈者類型影響不大。研究也提出結合eGFR變化和等待時間的尿毒負荷指數(UBI),有助於預測風險,未來可用來優化移植時機和結果。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回溯性研究分析MIMIC-IV資料庫2,842位病患,發現較高的ePWV(脈波傳導速度估算值)會獨立增加接受冠狀動脈血運重建手術後發生急性腎損傷(AKI)的風險。這個關聯性在不同族群都很明顯,顯示ePWV有機會成為AKI風險分層的非侵入性評估工具。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DNA-PKcs 是調控 DNA 修復和細胞週期的重要酵素,在急性腎損傷時會上升,修復後會恢復正常。抑制 DNA-PKcs 會加重粒線體損傷、延長腎損傷和纖維化,還會影響細胞增生。這表示 DNA-PKcs 對腎臟修復很關鍵,有機會成為治療急性腎損傷的新標靶。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對於正在做腹膜透析的末期腎臟病患者,如果發生急性冠心症合併肺水腫,通常可以繼續用腹膜透析來控制體液和氧氣狀況,只要根據個別情況調整治療。在研究中,73%患者只靠腹膜透析就穩定下來,只有27%需要暫時改用血液透析。重點是要謹慎挑選病人並密切觀察,不一定每個人都要換成血液透析。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對於接受CRRT超過72小時的重症病人來說,前72小時內不管是低或高的淨超濾速率(UF<sup>net</sup>),都跟28天內死亡率較高有關。反而是中等速率(1.01–1.75 mL/kg/h)死亡率最低。看來這個範圍最理想,但還需要更多研究來確認最適合的標準。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腎臟間質是分布在腎小管間的多樣細胞網絡,雖然對腎臟發育、功能和修復很重要,但了解還不夠。間質細胞協助上皮和內皮細胞溝通,但來源和功能仍不明,被稱為腎臟的「暗物質」。這篇綜述整理現有研究,說明間質細胞的來源、在健康與疾病中的角色,並指出未來研究方向。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發現,腎臟切片時採用30°-60°的針角度,能有效提升組織取得率和腎小球數量,且不會增加嚴重併發症風險。針的深度則沒什麼影響。建議臨床上優先考慮這個角度,尤其適合肥胖或腎臟較小、皮質較薄的病人。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10年研究發現,把基因檢測納入兒童遺傳性腎臟病的照護後,大多數病童治療效果更好。基因檢測能修正診斷、指引治療、減少不必要處置,並促進後續評估。腎小球和腎小管疾病的病童較常接受檢測。研究也凸顯跨領域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與挑戰。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發現,腸道菌會影響腎臟過濾功能(GFR),不管是健康還是有慢性腎臟病的小鼠都一樣。用抗生素減少腸道菌後,GFR 會上升,腎損傷和肌酸酐也會下降。這跟腎臟的回饋機制有關。簡單來說,減少腸道菌數量,即使有腎臟病,也能提升腎臟過濾功能。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篇系統性回顧指出,橈動脈頭靜脈瘻管(AVF)是長期洗腎的首選血管通路,但30天通暢率約84%,3年後只剩55%,成熟失敗率也有25%。手術成效會受到病人條件和手術方式影響。研究建議未來應標準化手術流程並加強相關研究,以提升AVF成功率。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