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回溯性研究分析MIMIC-IV資料庫2,842位病患,發現較高的ePWV(脈波傳導速度估算值)會獨立增加接受冠狀動脈血運重建手術後發生急性腎損傷(AKI)的風險。這個關聯性在不同族群都很明顯,顯示ePWV有機會成為AKI風險分層的非侵入性評估工具。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系統性回顧研究探討動脈僵硬度與慢性腎病(CKD)之間的關聯,分析了42項高品質的隊列研究。結果顯示,動脈僵硬度可能預測新CKD病例及腎功能快速下降,但在CKD進展中的角色仍不明確。17項研究中,有13項發現動脈僵硬度與新CKD病例有正相關,然而在控制風險因素的研究中,正相關減少至6項。作者建議需進一步的縱向研究來釐清這些關係。 PubMed DOI

急性腎損傷(AKI)是心臟衰竭(HF)患者常見的併發症,且會影響預後。本研究探討HF患者中AKI與平均動脈壓(MAP)變化的關係,使用重症監護醫學資訊庫IV(MIMIC-IV)的數據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發現,MAP快速下降的患者(類別4)發展AKI的風險顯著高於低中等MAP的患者(類別3)。相對而言,中等MAP的患者風險較低。結果顯示,密切監測MAP變化對預防HF患者的AKI至關重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動脈僵硬度與慢性腎臟病(CKD)之間的關係,數據來自動脈硬化風險社區(ARIC)研究。研究發現,在中位隨訪6.6年內,有460名參與者新發CKD,且較高的脈衝波速度(cfPWV、hfPWV、haPWV)與CKD風險增加相關。次要分析顯示,這些指標也與腎功能下降速度較快有關。股動脈-踝部PWV則未顯示顯著關聯。結論指出,動脈僵硬度可能在CKD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仍需注意可能的混淆因素。 PubMed DOI

心臟手術後急性腎損傷(CSA-AKI)在小孩中常見,發生率高達15%至64%。本研究分析570名0至7歲的患者,發現36.1%發展為CSA-AKI,分為風險、損傷和衰竭三個階段。主要風險因素包括男性、較高的RACHS-1分級、長CPB時間及高峰值血管活性指數。雖然平均動脈壓變化超過30%與CSA-AKI有關,但多變量分析未顯示顯著關聯。結果顯示BPV可能是CSA-AKI的潛在風險因素,需進一步研究確認。 PubMed DOI

在75歲以上的慢性腎臟病患者中,血壓變異度越高,腎功能通常越差。不管是一次看診內還是多次看診間測量,結果都差不多。血壓變異度高跟年紀大、腎功能差、脈壓高有關。未來還需要更多研究來確認血壓變異度能不能預測健康狀況,以及背後的原因。 PubMed DOI

在接受PCI治療的STEMI病人中,手術後1.5天內發生的急性腎損傷(早期AKI)會比晚發型AKI帶來更高的死亡風險,尤其是有心因性休克的患者。早期發現和預防早期AKI,有助於提升病人預後。 PubMed DOI

急性腎損傷(AKI)即使輕微或短暫,也會明顯增加日後發展成慢性腎臟病、腎衰竭或其他腎臟重大問題的風險,尤其是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或手術史的人更要注意。所有AKI患者都應該在發生後定期追蹤,及早發現和處理腎臟問題。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用重症醫療資料庫,針對加護病房的肺栓塞患者,開發並驗證了一個預測急性腎損傷(AKI)風險的工具。研究找出六個獨立風險因子,建立的預測圖比SAPS II評分更準確,且已經過內外部驗證,未來有機會幫助臨床醫師及早發現高風險患者,及時預防AKI。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對同時有急性腎損傷和心臟衰竭的病人來說,ePWV(估算脈波傳導速度)越高,28天內死亡率就越高。即使考慮其他因素,ePWV偏高還是會顯著增加短期死亡風險。因此,ePWV可以作為這類病人短期死亡率的獨立預測指標。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研究發現,SA-AKI患者如果ePWV較高,28天內死亡風險會明顯上升,且存活率較差。ePWV和死亡率呈非線性關係。ePWV有助於早期辨識高風險患者,讓醫療團隊能及早介入,提高治療成效。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