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發現,腎臟切片時採用30°-60°的針角度,能有效提升組織取得率和腎小球數量,且不會增加嚴重併發症風險。針的深度則沒什麼影響。建議臨床上優先考慮這個角度,尤其適合肥胖或腎臟較小、皮質較薄的病人。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在肺移植患者中,早期診斷腎臟損傷非常重要,因為腎病會影響預後。一項研究分析了2010至2021年間100例肺移植患者的腎臟活檢,發現多種慢性腎臟病變,最常見的包括動脈硬化和急性腎小管壞死。研究指出,血栓性微血管病與使用某些藥物有關,且只有一半患者有生物學跡象。34名患者進展至末期腎病,主要風險因素包括術後透析和蛋白尿。建議有腎病跡象的患者應轉診腎臟科醫生,及早進行活檢。 PubMed DOI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個由腎臟科醫師主導的原生腎活檢計畫,目的是根據ACGME的指導方針,增強腎臟科住院醫師的訓練機會。文章詳細描述了計畫的規劃與發展過程,並分析了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與複雜情況。特別強調在美國某三級學術醫療中心的進展,並希望這些經驗能為其他機構提供參考,提升未來腎臟科醫師在腎活檢方面的訓練與能力。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腎臟活檢結果與潛在腎臟捐贈者的孤立性微血尿(IMH)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近一半的IMH陽性捐贈者在尿液顯微鏡檢查中紅血球為陰性。在271名接受活檢的捐贈者中,有62%顯示異常,許多被診斷為免疫球蛋白A腎病(IgAN),即使顯微鏡檢查結果為陰性。研究指出,顯微鏡檢查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均約54%,效果有限,建議在IMH的潛在捐贈者中進行腎臟活檢,以避免忽略重要病理。 PubMed DOI

這篇評論指出,腎臟活檢的處理方法不一致,影響了組織學解讀和器官分配決策。隨著人工智慧(AI)在數位病理學的應用,這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機會,特別是在器官短缺的情況下。活檢技術、處理方式和病理學家的專業知識差異,妨礙了研究的比較和重現性。雖然AI工具在標準化評估上有潛力,但因缺乏與移植後結果的驗證,臨床應用仍有限。未來研究應聚焦於大型數據集和嚴謹驗證的縱向研究,以確立AI工具的臨床效用。 PubMed DOI

這項法國研究發現,硬皮症腎危象患者的腎臟損傷型態比過去認知更為多元,並分為三種不同組織學類型。急性小動脈血栓、洋蔥皮樣變化及初診高肌酸酐,都是腎衰竭高風險因子。研究也發現腎臟血管有補體路徑活化,強調腎損傷的多樣性及特定病理特徵與預後不良有關。 PubMed DOI

這篇回顧性研究發現,MPGN患者重複腎臟切片後,約一半的病理診斷會改變,三分之一的致病原因會被重新分類,尤其常見MGRS。很多MGRS患者血液或尿液檢查不到單株蛋白,因此重複切片對診斷和治療很重要。C3補體沉積也和腎臟變化有關。總之,重複腎臟切片有助於複雜病例的正確診斷與治療。 PubMed DOI

一項針對10–30 mm肺結節的研究發現,導航支氣管鏡和CT導引穿刺活檢的診斷準確率差不多,但導航支氣管鏡引起氣胸的風險明顯較低。因此,兩種方法診斷效果相近,但支氣管鏡在安全性上更有優勢。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D-FF-OCT 能在現場快速又準確地評估腎臟切片,不用傳統染色或繁瑣前處理。它在判斷間質纖維化、腎小管萎縮等重點病變上,和傳統組織學高度一致。雖然部分結果還需再確認,但 D-FF-OCT 已展現出成為快速、無標記腎臟病理檢查新工具的潛力。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中國成人腎周脂肪體積越多,腎功能(eGFR)就越差。即使考慮其他因素,這關聯還是明顯。每多10立方公分腎周脂肪,eGFR會下降1.3。顯示腎周脂肪可能是慢性腎臟病的獨立危險因子,未來有機會成為改善目標。 PubMed DOI

這項西班牙研究發現,約一半糖尿病患者的腎臟問題其實不是糖尿病腎病,且這些人的預後較好。研究也提出五項臨床指標,幫助醫師預測患者是否屬於非糖尿病性腎臟病,協助決定是否需要做腎臟切片。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