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 相關三個月內文章 / 第 16 頁
可選擇其它分類: 一週新進文章 LLM 一般醫學 SGLT2i GLP1

研究發現,接受治療性低溫療法的新生兒,腎功能(eGFR)在出生後一週內會增加2到3倍,但個體差異大。雖然這些新生兒的eGFR起初比健康足月嬰兒低,但到第7天時兩者差不多。這些數據可作為高風險新生兒藥物劑量調整的參考。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慢性腎臟病和心血管疾病常因先天免疫系統引起的慢性發炎所致。現在有針對IL-1、IL-6、NLRP3等發炎路徑的新療法正在測試,希望能減緩腎臟病惡化和降低心臟病風險。不過,這些治療還在研究階段,臨床試驗結果還沒出來,未來應用還有待觀察。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腎臟科醫師在和慢性腎臟病女性討論避孕和生殖健康時,常覺得不自在且缺乏訓練,主因是指引不清楚、照護分工又零散。雖然大家都知道要以病人為中心,但因教育和跨科協調不足,生殖健康管理效果有限。建議加強醫療人員訓練、完善指引並提升照護協調,幫助CKD女性做出合適選擇。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用全基因體定序分析50歲以下不明原因腎衰竭患者,發現17%有遺傳原因,尤其是年輕或有家族史的人。非洲血統者APOL1基因變異和腎衰竭關聯很強。沒找到新的遺傳原因,顯示uKF和一般慢性腎臟病的遺傳基礎不同,APOL1對非洲族群特別重要。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腎衰竭患者做非心臟手術後,心臟事件和死亡風險高,但現有預測工具不夠準或太複雜。加拿大研究團隊用簡單的機器學習模型(XGBoost、隨機森林),只靠幾個常見變數,就能準確預測術後30天內的重大心臟事件和死亡,效果比現有工具好。這些模型在不同地區都表現穩定,但還沒在加拿大以外測試,未來需進一步驗證。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研究發現,血液中有30種蛋白質能準確反映高鉀飲食,且這些蛋白質分數愈高,未來21年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愈低。部分蛋白質和腎臟病風險高低有關,顯示鉀可能透過影響鐵代謝、粒線體、纖維化及免疫反應來影響腎臟健康。這些蛋白質有機會成為評估鉀攝取的新工具。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英國大型研究發現,飲食越促發炎,慢性腎臟病風險越高,且隨發炎指數上升而增加。這與體內發炎蛋白升高、omega-3脂肪酸(如DHA)較低有關。多吃富含omega-3的油性魚、少吃高糖高脂乳製品,有助降低腎臟病風險。建議減少高糖高脂乳品,多補充omega-3。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套結合穿戴式感測器和App的遠端監測系統,協助八位慢性腎臟病患者管理疾病,但整體遵從率偏低(僅8.8%),尤其洗腎患者參與度更低。雖然操作直覺,但大家覺得太花時間。建議未來加強提醒功能、簡化設備。遠端監測有助管理,但長期接受度不高,需更大規模研究和技術進步,才能提升遵從率和個人化照護。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發現,患有自體隱性多囊腎病(ARPKD)的兒童,無論是生活品質還是心理健康都明顯較差,家長壓力也很大,甚至比晚期腎臟病兒童還嚴重。洗腎和發展遲緩的孩子情況最糟,尤其在人際互動上問題最多。治療方式和發展遲緩是主要影響因素。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2023年蘇丹衝突讓腎臟病患面臨治療中斷,因醫療設施損壞、物資短缺及流離失所,許多人因此喪命。救援反應慢又缺乏協調。烏克蘭和加薩經驗顯示,建立病患登錄系統、跨國合作能救更多人。這次危機凸顯腎臟照護應納入災難應變規劃,並加強心理支持及國際合作。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