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醫學 相關三個月內文章 / 第 7 頁
可選擇其它分類: 一週新進文章 LLM 腎臟科 SGLT2i GLP1

剛果金夏沙2023-2024年猴痘疫情,最初由亞群Ia引起,規模較小且會自行消退。2024年7月起,亞群Ib出現,病例暴增,兩亞群同時流行。多為年輕成人,常見發燒、皮疹及生殖器或肛門病灶。基因分析發現病毒突變增加,與人傳人有關。研究強調各亞群都有可能引發持續疫情,需加強監測。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中國一項針對急性大血管阻塞中風患者的研究發現,在血栓移除術後再加上動脈內tenecteplase,有助於提升90天內神經學預後(40.5%比26.4%),且不會增加顱內出血或死亡。不過,其他療效指標沒明顯差異,還需更多研究確認。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中國一項大型臨床試驗發現,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在溶栓治療後1小時內加用tirofiban,90天後有更多人功能恢復良好(65.9%比54.9%),但顱內出血風險稍高(1.7%比0%),死亡率則差不多。總結來說,溶栓後及早用tirofiban有助預後,但出血風險略增。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全球器官捐贈持續短缺,且各地差距越來越大。現在有像預測模型、生物識別、精準組織分析、器官機械灌流和異種移植等新技術,能提升器官評估和保存,擴大可用器官來源。這些創新有望減少器官短缺,讓更多病人有機會接受移植。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重點整理:** 器官移植病人需要終身使用免疫抑制劑,但這會帶來嚴重的副作用。透過新的生物標記、診斷工具,以及AI整合數據來指引個人化的免疫抑制治療,有機會提升治療成效並減少併發症。這些創新正在改變移植醫療,也有可能對未來的異種移植帶來幫助。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雖然器官移植技術進步,像是保存方式和免疫抑制治療都有提升,但中低收入國家和弱勢族群獲得移植機會還是很不平等,主要因為資源和醫療設施不足。這篇文章討論政策解方,希望讓全球更多病人能公平接受器官移植,提升治療成果。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一份針對133個中低收入國家的研究發現,過去21年來,USAID資助讓成人和兒童死亡率大幅下降,估計救了9,200萬人命。若資金持續被砍,到2030年恐多出1,400萬人死亡。這顯示USAID對全球健康很重要,資金縮減影響很大。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重點整理:** 這篇摘要的西班牙文、法文、阿拉伯文、俄文和中文翻譯都可以在補充資料區找到。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骨質疏鬆症常見於年長者,特別是50歲以上女性,會讓骨頭變脆、骨折風險增加。危險因子有年齡、女性、體重過輕、家族史、抽菸、喝酒等。診斷靠骨質密度檢查。高風險族群建議用抗骨質流失藥物,風險更高者可先用促骨生成藥物。平時要補充鈣、維生素D,多做阻力和平衡運動。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一項大型三期臨床試驗發現,lorundrostat這種新型藥物,對已服用多種降壓藥但血壓仍偏高的成人,有明顯降壓效果,6週內收縮壓平均多降約9 mm Hg。雖然高血鉀、低血鈉和腎功能變差的副作用較常見,但多數為輕中度,停藥情況少,整體耐受性不錯。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