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 相關三個月內文章 / 第 49 頁
可選擇其它分類: 一週新進文章 LLM 一般醫學 SGLT2i GLP1

中國一項大型研究發現,長期暴露在PM2.5和PM1等空氣污染物下,腎功能會加速惡化。不過,平時有健康生活習慣的人,腎臟受損的風險明顯較低。這顯示健康生活能減緩空污對腎臟的傷害。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在84%的法布瑞氏症患者尿液中可發現髓樣小體,這在其他腎病或健康人都看不到。髓樣小體常早於蛋白尿或腎功能異常出現,連年輕患者也能觀察到。接受一年酵素替代治療後,髓樣小體會明顯減少。因此,髓樣小體是法布瑞氏症早期腎臟受損的特有指標,也有潛力成為早期診斷和追蹤治療效果的非侵入性生物標記。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開發了一個簡單的風險評分工具,能預測腎臟移植後一年內發生BK病毒腎病的機率。評分依據包括:受贈者年齡超過50歲、男性,以及有腎臟移植病史。這個模型準確度中等(AUC 0.65),可協助找出高風險病人,幫助醫師提早規劃預防措施。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埃及腎臟醫學發展多元,頂尖中心能做洗腎和移植,但整體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基礎建設不足。雖有國際知名機構,仍需改善全國腎臟照護和醫療平權,這篇綜述也給政策和醫療人員參考建議。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對重症敗血性AKI成人來說,CRRT前48小時內,若NUF速率超過1.79 mL/kg/h,28天內死亡率會明顯上升。中等速率(1.22–1.79 mL/kg/h)死亡率最低,建議體液移除不要太快。過度積極移除體液反而可能讓病情惡化,最適合的NUF速率還需更多研究確認。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對糖尿病且洗腎的末期腎臟病患者來說,BMI和死亡風險的關係會因透析方式不同而有差異。血液透析患者太瘦(BMI ≤18.5)死亡風險較高,反而過重或輕中度肥胖(BMI 25.1–40)存活率較好;但腹膜透析患者BMI和死亡風險沒明顯關聯。因此,建議洗腎患者要定期追蹤BMI,並依透析方式調整健康管理。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發現,體重調整腰圍指數(WWI)和心臟代謝指數(CMI)都和高血壓患者出現蛋白尿的風險有關,尤其WWI的預測力更強,特別是在WWI較低的男性身上更明顯。WWI在偵測蛋白尿方面表現優於CMI,結合其他臨床因素後,診斷準確度也提升,顯示這兩個指標有助於高血壓患者腎臟風險的早期篩檢。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份回溯性研究發現,約三分之一的歌舞伎症候群患者有腎臟或泌尿道異常,其中34%會發展成慢性腎臟病。年紀較小時被診斷或有雙側腎臟異常者,風險更高。建議定期檢查和追蹤腎功能,有助於及早發現和管理相關問題。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慢性腎臟病(CKD)越來越常見,預估2040年每五個大人就有一個會罹患,2050年更會成為西班牙第三大死因。因為早期沒明顯症狀,加上篩檢率低,常常被忽略或晚期才發現。及早發現和治療很重要。IntERKit計畫就是要幫助醫療機構用更有效率的方法,提升CKD早期偵測和照護品質。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在CVVHD-RCA治療時,病人氯離子的移除量會超過透析液本身的損失,代表有部分氯離子會進入細胞內。此外,為補償枸櫞酸和氯化鈣溶液的體積,額外的超濾也會增加氯離子的移除。因此,評估氯離子平衡時,需同時考慮細胞內移動和超濾的影響。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