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一項針對超過370萬名兒童的大型研究發現,接受像CT掃描這類醫療影像的輻射,會讓21歲前罹患血液癌症的風險略為增加,且累積劑量越高風險越大。約有一成血液癌症可能和這些輻射有關。提醒大家,兒童做醫療影像時要謹慎評估,能少照就少照。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評估了GPT-3.5和GPT-4在小兒放射治療患者及其家長教育上的有效性。研究發現,GPT-4和放射腫瘤科醫生的回答質量最高,但GPT-4的回答有時過於冗長。微調過的GPT-3.5表現優於基本版本,但常常提供過於簡化的答案。整體來看,GPT-4可作為小兒放射腫瘤學患者及家庭的有用教育資源,雖然使用GPT-3.5時需謹慎,因為它可能產生不足的回答。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在接受腎臟腫瘤治療的兒童中急性腎損傷(AKI)的發生率及風險因素,並探討其與慢性腎病(CKD)的關聯。研究分析了2015至2021年間147名患者的數據,發現71%的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AKI,主要在腫瘤切除術後48小時內。大部分AKI事件是可逆的,但有16名患者多次發作。治療後一年,有13%的患者被診斷為CKD,風險因素包括經歷AKI、使用多種藥物及低eGFR。研究強調了早期檢測和預防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加泰羅尼亞腎衰竭患者的癌症發生率,結果顯示透析患者的癌症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以上(SIR 2.11),而腎臟移植者的風險接近四倍(SIR 3.82)。研究分析了2003至2021年間21,595名透析患者和8,037名移植者的數據,並連結腎臟及癌症登記資料。年輕患者、腎小球疾病患者及移植時間較長者的癌症發生率較高。特定癌症方面,透析患者的腎臟癌和甲狀腺癌,以及移植者的皮膚癌均顯著增加,顯示腎衰竭人群中癌症的重大負擔,強調針對性健康政策的必要性。 PubMed DOI

一項系統性回顧分析18篇研究發現,像是唇繫帶撕裂、臀部或頸部瘀青、特定形狀瘀青、結膜下或視網膜出血、癲癇、缺氧性腦傷、硬腦膜下血腫,以及單一或多處骨折,都大幅提高嬰幼兒遭受身體虐待的風險。詳細檢查和影像檢查對早期發現虐待很重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兒童DMSA掃描若有局部缺損,未來反覆泌尿道感染的機率較高;若同時有彌漫性不均勻和局部缺損,則腎功能長期下降的風險最大。早期辨識這些影像型態,有助於預測哪些小朋友較容易出現腎臟問題。 PubMed DOI

這項美國研究發現,青少年尿液中perchlorate、nitrate和thiocyanate(PNT)濃度較高時,腎功能指標會有變化,且男女及不同污染物影響略有不同。水並非主要暴露來源。結果顯示PNT可能對青少年腎臟健康有負面影響,建議後續要再深入研究。 PubMed DOI

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套自我監督的深度學習模型,能分析一連串MRI影像,預測兒童腦膠質瘤復發風險。這方法比傳統方式準確度高出最多58.5%,適用於各種惡性度腦瘤,且納入越多過去影像,預測越精準。未來有望提升個人化追蹤,也能應用在其他癌症或慢性病的影像監控。 PubMed DOI

約5%的癌症會影響年輕族群,部分治療可能導致不孕或卵巢早衰。現有資料多以間接指標為主,缺乏直接卵巢衰竭數據。CRISP、FDA等工具雖可評估風險,但新療法資訊不足。建議結合真實世界數據、AI文獻回顧、法規強化及實驗室模型,提升年輕癌症倖存者生育保護。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在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後越來越常見,約有一成病人在半年內發生。年紀較大、血液疾病拖比較久,會增加CKD風險;但如果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反而比較不容易得CKD。隨著HSCT存活率提升,CKD已成為重要共病,需特別注意高風險族群。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利用進階CT影像分析(radiomics)可以比傳統腎臟體積測量更準確預測多囊腎病患者腎功能惡化。特定radiomic特徵的預測準確度較高,但還需要更多研究來證實這項技術的實用性。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