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發現,心臟移植滿6個月的兒童,使用everolimus加低劑量tacrolimus,和傳統治療相比,預防排斥反應等效果差不多,但腎功能更好、CMV感染也較少,安全性也沒差。這代表everolimus合併低劑量tacrolimus,是一個安全又有效的替代方案。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BK多瘤病毒在腎臟移植中造成了重大挑戰,因為缺乏有效的抗病毒治療,管理上主要依賴減少免疫抑制。最近,Caillard等人在法國16個中心對130名腎臟移植患者進行研究,探討減少鈣調素抑制劑與麥考酚酸酯的組合,與轉換為依維莫司的效果。結果顯示,雖然兩種方法都能維持腎臟功能,但麥考酚酸酯組在清除BK病毒方面表現更佳,顯示依維莫司的抗病毒效果不如預期。這些發現挑戰了現有治療模式,並提出新的免疫抑制減少策略,為未來的研究奠定基礎。 PubMed DOI

對於兒童腎臟移植受者(KTR),急性排斥反應(AR)若治療不當,可能導致移植物早期失敗。研究發現,血清肌酸酐並非可靠的移植物功能指標,隨訪活檢能有效識別持續炎症及未來排斥事件。分析23名KTR中,TCMR的解決率高達75%,而AMR和混合型則較低。持續的微血管炎症(MVI)與未解決的AR相關,且預示未來排斥事件的風險。研究建議定期進行隨訪活檢,並探索非侵入性生物標記物的應用。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兒童腎臟再移植需求的上升,分析了51名接受第二次移植的男童。研究發現,先天性腎臟異常是腎衰竭的主要原因,且部分患者體重在20公斤以下。第一次移植失敗多因非免疫性因素,如血管血栓。第二次移植採用不同的臨床策略,使用thymoglobulin、tacrolimus和mycophenolate,並加強抗凝治療。結果顯示,第二次移植後患者存活率達100%,移植物存活率在1年和3年分別為88%和83%。整體而言,兒童腎臟再移植的效果良好,是有效的治療選擇。 PubMed DOI

這項法國大型研究分析2009到2020年超過3.4萬名腎臟移植患者,發現5年存活率達89%,移植物存活率85%。大多數人用calcineurin抑制劑等免疫藥物,近年tacrolimus等新藥使用增加,類固醇等則減少。整體治療方式變化不大,成果相當理想,也為未來新療法評估提供重要參考。 PubMed DOI

腎臟移植患者長期用mTOR抑制劑,對COVID-19疫苗的T細胞免疫反應比用傳統免疫抑制劑好。不過,若只是短暫(4週)把mycophenolate換成sirolimus再打加強針,免疫反應並沒有明顯提升。總結來說,長期用mTOR抑制劑可能有助於增強疫苗免疫力,短期調整則效果有限。 PubMed DOI

一項針對腎臟移植患者的研究發現,使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能穩定腎臟損傷,減緩腎功能惡化,並降低部分免疫相關基因表現。不過,12個月內病人和移植腎的存活率並無明顯差異,長期效果還需進一步觀察。 PubMed DOI

腎臟移植後,tacrolimus 代謝較快(C0/D < 1.05)的人,移植腎存活率較低,排斥和腎衰竭風險也較高。研究發現,移植後2個月就能用 C0/D 比值早期辨識這些高風險病人,方便及早介入,提升後續治療效果。 PubMed DOI

對於高風險血液癌症成人,接受相合親屬造血幹細胞移植後,使用cyclophosphamide加cyclosporin的新預防方案,比傳統的cyclosporin加methotrexate更能延長無GVHD、無復發的存活期,且嚴重急性GVHD發生率較低,副作用發生率則差不多,無論前處理強度如何都有效。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對有結節性硬化症(TSC)的嬰兒,若在3個月大前、腎臟腫瘤還沒出現時就開始用sirolimus,可以明顯降低腫瘤發生率,且安全性不錯,副作用多為輕中度。也就是說,TSC患者及早預防性用藥,有助於預防腎臟腫瘤。 PubMed DOI

這項多中心研究發現,青少年腎臟移植病人從CNI換成belatacept後,一年內排斥反應和新產生DSA的機率,跟繼續用CNI的同齡人差不多。沒發生排斥的belatacept組腎功能還有明顯進步,感染率也沒增加。不過,青少年排斥率還是比成人高,顯示用藥順從性仍是挑戰。belatacept對部分青少年可能有幫助,但還需要更多研究確認適合對象。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