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一項大型國際臨床試驗發現,biparametric MRI(不用打顯影劑)檢查前列腺癌的效果跟傳統multiparametric MRI差不多。兩種方法偵測癌症的比率幾乎一樣,但biparametric MRI檢查速度更快、費用也比較低,有助於醫療院所服務更多病人、節省成本。只要影像品質夠好,biparametric MRI有機會成為前列腺癌診斷的新標準。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PACE-B試驗是一項第三期研究,旨在比較立體定向體部放射治療(SBRT)與傳統放射治療(CRT)對局部前列腺癌的療效。研究納入874名T1-T2期前列腺癌男性,隨機分配接受SBRT或CRT。結果顯示,SBRT的5年生化/臨床失敗自由率為95.8%,不劣於CRT的94.6%。不過,SBRT組的晚期泌尿生殖系統毒性較高(26.9%),而CRT為18.3%。總體而言,SBRT對低至中等風險的前列腺癌患者是一個有效的治療選擇。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多參數磁共振成像(MRI)在評估腎動脈狹窄(RAS)患者腎功能的效果。研究對象為62名患者,使用3.0 T的Philips Ingenia CX MRI機器,並採用多種掃描技術。結果顯示,MRI在識別單側腎功能障礙方面具顯著效能,特別是平均腎動脈血流的靈敏度高達0.93,AUC為0.864。結合皮質腎血流和T1值的診斷效能最佳,AUC達0.92。總之,多參數MRI對於檢測RAS患者的腎功能障礙具有潛力,能改善診斷與預後。 PubMed DOI

這篇評論探討了先進的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在評估腎臟功能中的新角色,特別是擴散加權(DWI)MRI、血氧水平依賴(BOLD)MRI和磁共振弛豫度測量(T1和T2映射)。這些非侵入性方法能在不使用對比劑或輻射的情況下,檢測腎臟的早期變化,如灌注和纖維化。DWI MRI 對糖尿病腎病的腎功能下降預測特別有前景,而BOLD MRI則有助於評估腎動脈狹窄。整合這些技術可能改善疾病檢測和個性化治療,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以確立其臨床應用。 PubMed DOI

前列腺癌是男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準確診斷非常重要。多參數磁共振影像(mpMRI)因其高解析度成為關鍵診斷工具,但主觀解讀和讀者之間的變異性仍是挑戰。最近,人工智慧(AI)被視為增強mpMRI診斷能力的有力方法,透過自動化影像分析來改善檢測和風險分層。儘管AI模型展現潛力,但臨床應用仍需更多驗證研究。未來,結合影像與臨床數據的多模態方法,將在個性化診斷和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高解析度微超聲引導活檢與MRI融合引導活檢在未接受過活檢的男性中診斷前列腺癌的效果。試驗於2021年12月至2024年9月在20個國家的802名男性中進行,結果顯示微超聲引導活檢檢測到癌症的比例為47.1%,不劣於MRI融合引導的42.6%。研究結論認為,微超聲引導活檢是檢測前列腺癌的可行替代方案,並已在ClinicalTrials.gov註冊,識別碼為NCT05220501。 PubMed DOI

前列腺癌的發生率逐漸上升,傳統的PSA檢測常常出現假陽性。最近的研究發現與前列腺癌相關的基因變異,讓多基因風險分數(PRS)成為可能。在英國的一項研究中,55至69歲的男性透過唾液樣本計算PRS,風險高的男性被邀請進行篩檢。結果顯示,62.8%的參與者接受MRI和活檢,40%被診斷為前列腺癌,其中71.8%的病例若依賴傳統方法將無法被檢測。這顯示PRS篩檢方法能更有效識別臨床顯著的前列腺癌。 PubMed DOI

腎臟缺氧和多種腎病有關,MRI雖能非侵入性評估腎臟氧合,但目前診斷效果有限,因為無法完全反映腎臟氧合的複雜性。多數研究僅為描述性,臨床應用受限。未來需深入探討MRI指標與實際氧合的關聯,並考慮腎臟大小、血容量等因素,同時推動跨領域合作,標準化檢查流程與參考值。 PubMed DOI

這篇系統性回顧整理了2020到2025年間,AI數位分身在攝護腺癌病理學的應用進展,像是提升診斷、預測和個人化治療。文中也點出即時資料整合、可解釋性和臨床驗證等挑戰,並建議未來可結合多模態資料和大型語言模型,協助精準醫療發展。 PubMed DOI

這項英國研究發現,對乳房緻密度高且乳房攝影正常的女性來說,簡化型MRI和對比增強乳房攝影能偵測到比自動化全乳超音波多三倍的侵襲性乳癌,且腫瘤較小。不過,對比增強乳房攝影副作用較多。這兩種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乳癌,但是否會造成過度診斷還不確定。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用先進MRI技術,發現慢性腎臟病患者在身體功能變差前,腿部肌肉就已出現纖維化、脂肪增加和代謝異常。這些變化可透過MRI早期偵測,未來有助醫師及早介入治療,提升病患照護品質。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