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研究人員開發了新型螢光探針,可同時標記 GLP1R 和 GIPR,幫助觀察這些受體在老鼠和人體內的分布。這些探針主要標記胰臟β細胞和部分腦區,但無法深入大腦深層。研究發現,雙重促效劑在細胞和分子層級有獨特標靶,這解釋了它們治療糖尿病和肥胖效果較好的原因,而不是因為能進入大腦更深處。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近年來,胰高血糖素類似物成為增強胰島素分泌及促進2型糖尿病(T2D)患者減重的有效策略。HISHS-2001是一種新型分子,能同時結合GLP-1和GIP受體,促進胰島素分泌。研究顯示,HISHS-2001在提高胰島素水平、降低體重及HbA1c方面,效果與已批准的藥物tirzepatide相當,但所需劑量顯著較低。這使得HISHS-2001成為一種有前景的雙重受體激動劑,適合用於T2D治療。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探討同時針對GLP-1R和NPY2R的雙重激動劑。研究人員結合PYY<sub>3-36</sub>和GLP-1,旨在有效管理血糖並促進減重,同時減少腸胃道副作用。結果顯示,牛蛙GLP-1類似物(bGLP-1)與PYY<sub>3-36</sub>的組合副作用較少,成為開發雙重激動劑的首選。新型肽bGLP/PYY-19在減少嘔吐和體重方面表現優於現有療法,顯示出其作為糖調節治療的潛力。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及其受體(GLP-1R)在炎症性腸病(IBD)中的角色,並運用分子影像技術。研究發現GLP-1R主要在近端十二指腸表達,且在DSS誘導後結腸的攝取量增加,與上皮損傷程度相關。使用GLP-1R激動劑利拉魯肽後,攝取量減少。研究強調分子影像在追蹤GLP-1R變化的潛力,並指出布倫納腺在觀察GLP-1R表達中的重要性,有助於理解GLP-1R/GLP-1RA軸在腸道疾病中的作用。 PubMed DOI

研究團隊開發新技術,能在小鼠眼房追蹤單一胰島β細胞的鈣訊號。正常時,β細胞網絡(含領導者與樞紐細胞)至少可穩定一週。糖尿病模型下,細胞連結和樞紐細胞減少,但領導者細胞仍在。用GLP1R促效劑Exendin-4治療後,胰島功能和樞紐細胞數量迅速恢復,效果比體外更明顯。這證明incretins能快速改善β細胞網絡功能,新方法也能長期追蹤單一細胞。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肥胖小鼠要靠GIPR和GLP-1R這兩個大腦受體同時存在,新的雙重作用藥物才能發揮最大減重效果。如果只阻斷大腦GIPR,GLP-1R促效劑的減重效果會更好,但GIPR缺失時這效果就沒了。這類藥物也會影響脂肪、肝臟基因表現,並活化大腦食慾區域,所以兩個受體都很重要。 PubMed DOI

研究團隊利用雙重雙芳基固定和α-甲基化技術,開發出更穩定的GLP-1R/GIPR雙重促效劑胜肽。這些新胜肽不易被分解,抗糖尿病效果甚至優於現有藥物,且有機會做成口服藥,為第二型糖尿病和肥胖治療帶來新希望。 PubMed DOI

研究團隊針對danuglipron分子進行修飾,開發出21種新衍生物,成功降低對hERG通道的抑制,同時保有GLP-1R活化效果。優化後的YK-11化合物,GLP-1R活化力強,且對hERG抑制性低,分子結構也與原本藥物相似。這成果為GLP-1R藥物開發帶來新契機。 PubMed DOI

**重點整理:** 研究人員透過高通量篩選,找到了兩種新的選擇性GPR17拮抗劑(化合物978和527)。這兩種化合物可以阻斷GPR17訊號傳導,且不會影響相關的受體,同時能促進腸道細胞分泌GLP-1。這顯示它們有潛力成為治療糖尿病和肥胖症的藥物候選者。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選擇性活化 GLP-1R 和 GIPR 受體,不論是用兩種藥物還是雙重作用藥物(如 CT-859),都能更有效控制血糖、減少食慾並幫助減重。這表示未來用這類偏向性藥物,有機會成為治療糖尿病和肥胖的新選擇。 PubMed DOI

研究團隊開發新型GLP-1類似物,透過加上親水性PAS序列和雙重脂肪酸修飾,提升穩定性、溶解度和療效。15種化合物中,有幾種活性比semaglutide更好。小鼠實驗顯示,部分類似物降血糖和減重效果與semaglutide相當,其中D1在溶解度和受體結合力上更優。這種設計也有望應用在其他胜肽藥物上。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