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異位脂肪像是藏在肝臟、心臟、肌肉裡的脂肪,對健康影響很大,甚至比BMI還重要。減少這些器官的脂肪,比單純減重更能改善代謝和心血管狀況。現在有藥物、內視鏡和手術等新療法,專門針對這些脂肪。未來治療肥胖,應該更重視脂肪分布,走向個人化治療。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主要因卡路里攝取與能量消耗不平衡而引發,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甚至縮短壽命。這篇文章探討肥胖的分子機制,並介紹抗肥胖藥物的目標,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腸道運動等。特別提到基於胰高血糖素樣肽的藥物,如GLP-1受體激動劑(如liraglutide和semaglutide)及新型雙重受體激動劑tirzepatide,這些藥物在減重和改善代謝健康上表現良好。此外,文章也提到一些正在臨床試驗的新分子,可能為未來的肥胖管理帶來新解決方案。 PubMed DOI

全球肥胖與第二型糖尿病(T2D)發病率上升息息相關,許多T2D患者會出現脂肪病相關的糖尿病(ARD)。ARD的特徵包括高血糖、內臟脂肪增加及胰島素抵抗。目前的T2D治療多以血糖控制為主,但這篇綜述提出以脂肪為中心的治療模型,強調減重和內臟脂肪減少的重要性。建議結合生活方式改變與促進減重的藥物,並考慮代謝手術,以達到更好的疾病緩解和心腎益處,形成一個綜合管理T2D的策略。 PubMed DOI

肥胖傳統上用體重指數(BMI)來定義,但這指標不夠敏感。法國衛生當局在2022年提出更全面的定義,強調需考慮過多體脂肪的病理生理及相關併發症。透過分析這些因素,可以更精準地設定治療目標,實現個別化介入。 例如,過多體脂肪可能增加心臟衰竭風險,這時SGLT2抑制劑可能有幫助。肥胖是一種慢性病,急需新藥物療法,像是抑制肌肉抑制素的藥物,能在減重時保護瘦體重。除了醫療和外科選擇,終身的生活方式改變也很重要,以提升生活品質和減少風險。 PubMed DOI

肥胖是一種複雜的疾病,對公共健康造成重大挑戰。近期對飢餓和新陳代謝的研究進展,改變了肥胖的治療方式,縮小了藥物與手術的差距。新型抗肥胖藥物,特別是GLP-1類似物,能達到類似手術的減重效果,但仍需探索替代療法。減重過程中常伴隨肌肉流失,可能導致體重反彈。針對嚴重肥胖及相關疾病,創新藥物如肌肉抑制素和聯合療法正在開發中,為有效管理肥胖帶來新希望。 PubMed DOI

肥胖被視為全球性流行病,且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因素。傳統減重方法效果有限,藥物治療也面臨安全性和心血管益處的挑戰。減重手術是目前最有效的長期管理方式,但可及性受限。最近,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等新藥物如Semaglutide顯示出顯著的心血管益處和減重效果。未來,針對代謝功能和心血管健康的個性化治療策略將是改善肥胖管理的關鍵。 PubMed DOI

脂肪過多是心血管、腎臟、代謝症候群的主因。過去減重藥沒證實能降低心血管風險,但SELECT試驗發現,semaglutide 2.4 mg可明顯減少有心臟病但沒糖尿病的肥胖者重大心血管事件。semaglutide和tirzepatide也有助改善肥胖者的心衰竭。不過,副作用、價格和取得不易仍是挑戰,未來指引怎麼調整還要再觀察。 PubMed DOI

全球超過三分之一人口受肥胖和相關肝病(MASLD/MASH)影響,甚至可能惡化成肝癌。新療法像GLP-1受體促效劑和迷走神經調控逐漸受到重視。TGF-β訊息傳遞路徑因參與脂肪生成、發炎和纖維化,成為治療新標靶。迷走神經刺激也在減重和糖尿病治療上展現潛力。本文整理了最新臨床試驗、治療標靶及其在相關肝病和癌症的應用。 PubMed DOI

過重和肥胖會增加心臟衰竭風險,但在心衰患者中,體重和預後的關係很複雜。有「肥胖悖論」現象,BMI高反而存活率較好。不過,最新研究發現,對過重或肥胖的心衰患者,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減重是有幫助的。比起只看BMI,像心外膜脂肪這類指標更能判斷誰適合減重治療,未來還需要更多研究來釐清不同脂肪對心臟的影響。 PubMed DOI

肥胖會增加心房顫動風險,也會讓消融手術效果變差。手術前後減重有助於改善治療結果,但有效的體重管理需要花費不少資源。飲食和運動的成效不一,新型減重藥物如GLP-1受體促效劑有潛力,但還需更多研究。體重管理對AF治療很重要,未來可能會改變肥胖患者的治療方式。 PubMed DOI

隨著新一代減重藥物問世,肥胖治療方式大幅改變,藥物效果已可媲美手術。對於BMI 30到40的患者,現在建議可優先考慮藥物治療。專家也呼籲更新治療指引,推動更個人化、低侵入性的治療選擇,以因應最新發展。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