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回溯性研究分析阿拉瓦地區13,705位第二型糖尿病成人,平均年齡69.2歲,男性佔56.4%。雖然男女平均BMI約29,但用CUN-BAE公式估算,肥胖率超過93%,遠高於BMI判定的41%。CUN-BAE和BMI高度相關,但CUN-BAE能找出更多肥胖者。未來還需更多研究確認CUN-BAE在其他族群的適用性。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分析了西班牙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與體重控制情況,回顧了5,009名患者的電子病歷。結果顯示,76.5%使用美克福明,57.7%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低於7%。肥胖率為42%,女性高於男性。雖然超過60%的患者達到血糖控制目標,但在無肥胖患者中,良好控制的比例僅三分之一。使用SGLT2抑制劑的比例上升,顯示出管理T2DM的正面趨勢。 PubMed DOI

研究顯示,體重指數 (BMI) 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發展糖尿病腎病的重要風險因素。透過IEU數據庫進行的孟德爾隨機化分析,確認了因果關係的可靠性。根據2021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數據,1990年至2021年間,高BMI與T2DKD相關的死亡率及殘疾年數持續上升,特別是在年長者及中等社會人口指數的地區,如東亞。預測顯示,這一負擔將持續上升至2049年,顯示出減少BMI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的迫切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指出,用尿液白蛋白/肌酸酐比值(UACR)加體重,就能準確估算每日蛋白尿,效果跟加上年齡、性別一樣好。BMI低於28.5的人只用UACR就夠,BMI高於28.5的人則建議加上體重,準確度會更高。年齡和性別其實沒什麼幫助,這樣估算方式更簡單,臨床上也更方便。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無論用腰圍與身高比(WHtR)還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只要成年時偏高,都會增加肝臟脂肪和高血壓的風險。若從小就過重且持續到大人,風險更高。WHtR比BMI更能反映體脂肪,特別和肝臟脂肪有關,未來篩檢兒童健康風險時,WHtR可能更適合。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體重調整腰圍指數(WWI)和心臟代謝指數(CMI)都和高血壓患者出現蛋白尿的風險有關,尤其WWI的預測力更強,特別是在WWI較低的男性身上更明顯。WWI在偵測蛋白尿方面表現優於CMI,結合其他臨床因素後,診斷準確度也提升,顯示這兩個指標有助於高血壓患者腎臟風險的早期篩檢。 PubMed DOI

對糖尿病且洗腎的末期腎臟病患者來說,BMI和死亡風險的關係會因透析方式不同而有差異。血液透析患者太瘦(BMI ≤18.5)死亡風險較高,反而過重或輕中度肥胖(BMI 25.1–40)存活率較好;但腹膜透析患者BMI和死亡風險沒明顯關聯。因此,建議洗腎患者要定期追蹤BMI,並依透析方式調整健康管理。 PubMed DOI

「肥胖悖論」指的是有心血管疾病或第二型糖尿病的人,體重過重或輕度肥胖時,反而存活率較高。這篇綜述檢視相關證據,探討可能原因(如混雜因子、BMI限制、脂肪分布),並說明這些發現對肥胖管理和治療策略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份研究分析1990到2021年全球資料,發現因高BMI引起的慢性腎臟病(CKD)持續增加,死亡率和致殘率也都上升,預估到2040年還會惡化。男性、年長者和某些地區負擔特別重。研究呼籲公衛政策應加強針對男性和年長者的預防與治療措施。 PubMed DOI

瑞典一項涵蓋4,700多名成年人的研究發現,單用creatinine或cystatin C計算的eGFR在體重過輕或肥胖者會高估或低估腎功能。結合兩者的eGFRcr-cys公式,在各種BMI下最準確,尤其不校正體表面積時,更能正確評估腎功能,幫助臨床做出更合適的治療判斷。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台灣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盛行率高達七成,且和肥胖、血糖控制差、血脂異常、高血壓及心臟病有關。使用GLP-1或SGLT2藥物者,脂肪肝比例較低。建議糖尿病患者要定期篩檢脂肪肝並及早治療,以降低併發症風險。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