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訪談24位中國腫瘤科醫師,發現他們認為AI聊天機器人能幫助病患獲取資訊、管理慢性病,但也擔心責任歸屬、錯誤資訊、缺乏個人化、隱私及病患準備度等問題。醫師認為,AI有機會改善或傷害醫病關係。研究建議,若要安全導入,需明確政策、完善測試、機構支持及教育訓練。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調查了228位中國腫瘤醫生對人工智慧(AI)的看法。結果顯示,醫生們對AI的理解程度中等,年輕醫生的知識較高。只有12.8%的人使用過ChatGPT,但74.13%認為AI對醫療有益,52.19%對AI技術有信任感。整體接受度偏向謹慎樂觀,年輕醫生的信任度明顯高於年長者。研究指出,雖然醫生對AI持開放態度,但仍需針對年長專業人士進行教育,以促進AI在腫瘤學的應用。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患者對手外科診所中AI聊天機器人的認知與看法。從2024年2月到3月,對五家診所的511位成人患者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雖然81%的患者熟悉電腦和智慧型手機,但45%的人從未聽過像ChatGPT的AI聊天機器人。僅3.9%的人經常使用,70%則從未使用過。對聊天機器人的信任度低,只有14.7%的人認為它們能準確回答問題。研究顯示,患者對AI在護理中的角色感到不確定,顯示醫療界需加強教育與透明度。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使用生成式AI聊天機器人為兒童及青少年癌症患者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因為他們常面臨心理挑戰和資源不足。研究開發了兩個由GPT-4驅動的聊天機器人,與患者進行自然對話。五名參與者在兩週內與聊天機器人互動,結果顯示四名參與者的焦慮和壓力顯著減少。所有參與者都表示對治療的動力增加,且80%分享了未曾與醫療提供者討論的擔憂。這項研究顯示AI聊天機器人能有效補充傳統心理健康服務,值得進一步探討。 PubMed DOI

人工智慧病患圖書管理員(AIPL)是為了支持轉移性乳癌(MBC)患者的心理社會及照護需求而設計的,特別針對HR+/HER2-亞型。研究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調整聊天機器人內容並用卷積神經網絡分析超過100個線上資源。第二階段42名參與者使用AIPL兩週,進行前後調查,顯示患者啟動程度穩定,但使用者體驗良好。焦點小組分析指出AIPL提供基本健康指導,但在關係管理和特定醫療資訊上支持有限。未來版本將整合大型語言模型以增強個性化服務。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使用者對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的聊天機器人(如ChatGPT)提供的健康資訊的看法,與傳統線上資源相比。結果顯示,98%的參與者仍主要依賴搜尋引擎尋找健康資訊,只有21.2%使用聊天機器人。大多數人尋求健康狀況資訊,但對於用藥建議和自我診斷的需求較低。雖然LLM聊天機器人逐漸受到年輕族群的青睞,但使用者在遵循建議時仍較為謹慎。研究強調提高準確性和透明度對於健康資訊的安全性至關重要。 PubMed DOI

大型語言模型在腫瘤醫學應用越來越多,能提升資訊取得效率、減輕醫師負擔,但準確性和幻覺問題仍讓人擔心,需醫師監督。現有研究多聚焦於問答、診斷和治療管理,雖然相關技術持續進步,但在廣泛臨床應用前,還需更多驗證和提升準確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GPT-4和中國腫瘤科醫師回答癌症病患問題的表現。結果顯示,GPT-4在病患衛教的答案較完整,正確性和安全性也不輸醫師,但在醫療決策上正確率較低,偶爾還會出現危險錯誤。醫師和病患對同理心的感受也不同。總結來說,GPT-4適合用於衛教,但在醫療決策上仍需醫師把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 ChatGPT 和 ERNIE Bot 在中英文乳癌資訊上的表現。結果顯示,英文版 ChatGPT 答案最準確、最實用,特別適合一般病患提問。不過,兩款 LLM 在專業問題上表現都不佳,且常缺乏佐證資料。目前還不適合完全依賴 LLM 做臨床決策,資料安全和法律風險也需注意,未來還要進一步研究。 PubMed DOI

四川有1133位醫學生參與調查,發現大多數人都用過ChatGPT查資料或寫作業。雖然大家覺得這工具很有幫助,也願意繼續用,但對錯誤資訊和抄襲還是很擔心。整體來說,學生對ChatGPT在醫學教育的未來發展持正面看法。研究建議要加強AI素養教育、訂定明確規範,並建立支援系統,協助學生更負責任地使用AI。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測試了一款專為美國非裔族群設計的口腔癌AI聊天機器人,專家普遍認為它資訊正確、好用(正面回饋超過83%),但建議加強開場說明、介面簡單化、無障礙設計及專業術語解釋。整體來說,這個聊天機器人有助提升健康知識,減少健康不平等。 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