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份BIO-LIBRA研究分析了1,000位非缺血性心肌病變患者,近半數為女性且少數族裔比例高。結果發現,女性在裝置植入後一年內,發生心律不整或死亡的風險明顯低於男性,這差異即使考慮其他因素後仍成立。藥物使用率也隨時間提升。不同裝置間效果差不多。研究強調女性和少數族裔參與度提升,且女性短期預後較佳。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老年心臟衰竭患者未完全接受最佳醫療,導致再入院率高。男女結果無顯著差異。強調老年急性心臟衰竭患者需更好治療以改善預後。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在標準四重指導醫療治療(GDMT)中,加入植入式心臟去顫器(ICD)對心臟射出分數降低(HFrEF)患者的影響。分析了5,450名接受GDMT的患者,其中709名同時接受ICD或心臟再同步治療去顫器(CRT-D)。結果顯示,ICD組的全因死亡率(16.3%)低於僅接受GDMT組(17.4%),顯示ICD可能有潛在好處。研究建議將ICD納入已接受最佳醫療治療的HFrEF患者,以改善預後。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指出,多學科心肌病診所對心肌病患者的益處,因為這些疾病與高發病率和死亡率有關。研究涵蓋421名患者,年齡中位數58歲,包含擴張型、肥厚型及浸潤性心肌病等。 主要發現包括: - 28.5%的患者有致病基因變異,DCM和HCM的比例較高。 - 心衰藥物使用顯著增加。 - 引入精準治療,改善患者心臟功能。 - DCM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數顯著提升。 - 心血管死亡率低至1.7%。 總結來說,專門診所的早期評估和介入能改善遺傳性心肌病患者的管理與預後。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血管緊張素受體中性肽酶抑制劑(ARNI)和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在成人先天性心臟病(ACHD)患者中對心律不整的影響。研究分析了46名接受最佳指導醫療療法的系統性右心室衰竭患者,結果顯示,隨著中位數36個月的隨訪,心律不整事件顯著減少,顯示這些藥物可能對這類患者有抗心律不整的好處。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對心臟射出分數降低(HFrEF)且裝有植入式心臟去顫器的患者的抗心律不整效果。研究發現,治療前一年有1,353起心律不整事件,治療後一年降至354起,減少73.8%。心律不整事件的中位數從7降至1,心房顫動和心室心動過速等特定事件均顯著減少,P值均小於0.001,顯示統計學上的顯著性。總結來說,SGLT2i在HFrEF患者中能顯著減少心律不整事件。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對心衰竭患者接受心臟再同步治療(CRT)的長期影響。研究對象為NYHA II-III級且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35%或以下的患者,分為未接受和接受SGLT2i兩組。結果顯示,接受SGLT2i的患者中有78%被歸類為CRT反應者,顯著高於未接受組的53.6%(p = 0.019)。分析顯示,左束支傳導阻滯(LBBB)和SGLT2i治療是CRT反應的獨立預測因子。總結來說,SGLT2i治療能改善長期CRT反應,特別是在LBBB患者中。 PubMed DOI

在高出血風險患者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時,短期雙重抗血小板治療(DAPT)後使用阿斯匹靈單藥能有效減少出血並維持缺血保護。本研究比較了1個月與3個月的DAPT方案在男女患者中的效果。結果顯示,兩種方案在死亡或心肌梗塞的發生率相似,且1個月DAPT的出血率較低,但未達統計顯著性。總體而言,1個月和3個月的DAPT在缺血事件風險上相似,1個月方案顯示出較少的臨床相關出血趨勢。 PubMed DOI

這項分析評估了vericiguat在心臟射血分數降低(HFrEF)且植入心臟去顫器(ICD)的心衰竭患者中的安全性與有效性,特別關注心室心律不整的情況。研究回顧了自2023年1月以來在西班牙一所醫院接受vericiguat治療的14名患者,平均年齡77歲,主要為男性,左心室射血分數為32.1%。大部分患者接受標準心衰竭藥物治療。治療12.4個月後,心律不整發生率從28.6%降至14.3%,顯示vericiguat在心衰竭治療中具良好安全性及潛在降低心律不整風險的效果。 PubMed DOI

SGLT2抑制劑對有裝ICD或CRT的糖尿病患者很有幫助,一年內能明顯改善心臟功能、降低發炎和交感神經活性。跟沒用藥的人比,使用SGLT2i的患者心律不整、心衰竭住院和心因性死亡的風險都更低,是減少心臟事件的關鍵藥物。 PubMed DOI

HFpEF約佔一半心衰竭病例,主因是心臟舒張功能變差,常見症狀有呼吸困難。女性、尤其停經後女性影響較大,症狀也可能和男性不同。診斷多靠心臟超音波,但女性早期不易發現。新藥如SGLT2抑制劑、GLP-1促效劑有幫助,但性別間反應不同,未來需更多針對性別差異的研究與治療策略。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