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發現,休息時心智漫遊越多,對創意寫作的幫助越大,但這效果只出現在繼續寫同一個故事時。休息的方式本身沒什麼差別,重點在於休息時有沒有心智漫遊。這種好處和個人平常的心智漫遊習慣無關,主要是在解決同一個問題時才有效。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生成式人工智慧可提升個人創造力,但可能限制集體創新,因為內容相似。實驗顯示,對於缺乏創意的作者,使用AI點子有助提升創造力和寫作品質。然而,AI生成的故事相似度高,可能降低多樣性。這個困境凸顯個人創造力與集體創新的取捨。對支持創造力的研究者、政策者和從業者具啟發意義。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ChatGPT對學術寫作的創造力與抄襲影響,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收集了來自不同國家的10位研究者的看法。分析後發現五個主要主題:機會、人類協助、引發思考、省時和負面態度。雖然大多數研究者對ChatGPT持正面看法,但也擔心寫作技能下降和抄襲問題。他們認為,創造力可能會演變為使用像ChatGPT的工具,並強調需對其使用進行規範與承認。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努力與任務意義感的關係,涵蓋2,883名參與者的六項研究結果一致顯示,付出更多努力會提升任務的意義感。參與者在想像中付出較高努力時,感受到更強烈的意義感;即使是困難的任務也被認為更有意義。此外,使用ChatGPT的寫作任務中,個人努力的任務被視為更有意義。雖然努力能增加意義感,但效果有限。總體來說,這些研究強調了努力在獲得個人滿足感中的重要性,挑戰了只追求效率的觀念。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如何利用大型語言模型(LLMs)來進行大規模的人類記憶實驗,特別是針對自然敘事的分析。研究發現,隨著敘事長度增加,記憶表現會改善,但參與者常常只會總結長敘事,而非回憶具體細節。當敘事順序被打亂時,回憶表現顯著下降,但識別表現穩定,顯示參與者仍能根據理解重建故事。研究還利用LLM生成的文本嵌入來測量敘事的語義相似度,與回憶可能性有強相關性,顯示LLMs在記憶研究中的潛力。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一次性自我慈悲寫作練習的效果,並比較了有無ChatGPT反饋的情況。98名參與者被分為三組:一組有ChatGPT反饋,另一組則沒有,還有一組作為對照組。結果顯示,參與寫作的兩組自我慈悲顯著增加,接受ChatGPT反饋的組別焦慮也明顯減少,而對照組則無顯著變化。這表明自我慈悲寫作能有效減少焦慮,結合ChatGPT的反饋能進一步增強效果,讓心理支持更易於大眾獲得。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經過優化指令後,AI語言模型在辨識故事中的人際情緒調節策略,準確度已接近人工,但在不同情緒和策略上仍有落差。研究強調AI分析敘事資料有潛力,但設計指令和驗證結果時要特別小心。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ChatGPT-4在實驗心理學研究提案的創造力上,整體表現比研究生更優,尤其在原創性和意義性方面更突出。論文也探討了AI和人類在回應上的差異,以及未來AI應用於科學創造力時可能遇到的挑戰和發展方向。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用結構化提示雖然能讓八款大型語言模型產生更貼近臨床需求的摘要,但也更容易出現錯誤和偏誤。沒有任何模型能穩定產出臨床可用的摘要,因此各機構還是要自行把關,確保摘要內容正確無誤。 PubMed DOI

研究發現,使用大型語言模型(LLM)能提升員工的創造力,特別是對那些擅長自我調整思考的人效果更明顯。實驗顯示,主管和外部評審都認為有用LLM協助的員工創意表現更好,尤其是後設認知能力強的人。這說明LLM能幫助特定員工在工作上更有創意。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ChatGPT 上癮主要是因為衝動性思考,尤其當衝動與反思失衡時更明顯。獨立自我觀的人較容易衝動使用,互賴自我觀的人則較會思考,但即使反思也難完全避免上癮。這提醒我們生成式 AI 可能帶來負面認知影響,並提供建立健康數位習慣的參考。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