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多中心研究發現,青少年腎臟移植病人從CNI換成belatacept後,一年內排斥反應和新產生DSA的機率,跟繼續用CNI的同齡人差不多。沒發生排斥的belatacept組腎功能還有明顯進步,感染率也沒增加。不過,青少年排斥率還是比成人高,顯示用藥順從性仍是挑戰。belatacept對部分青少年可能有幫助,但還需要更多研究確認適合對象。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腎移植接受者轉換至貝拉班特後,TTV DNA水平保持穩定,但低水平可能與慢性排斥功能相關。年長或BMI較高的患者有較高的TTV DNA水平。貝拉班特轉換未影響TTV DNA水平,但可預測移植功能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強調根據免疫風險調整腎臟移植的誘導療法。研究分析了157名首次接受活體捐贈的腎臟移植受者,特別關注96名HLA配對較低的個體。這些受者分為兩組:一組接受basiliximab治療,另一組則接受ATG和basiliximab的組合治療。結果顯示,組合治療的早期急性細胞排斥反應發生率較低(9.1%),而僅接受basiliximab的組別為23.9%。年齡被認為是排斥的預測因子。總體而言,雙重誘導策略有效降低早期排斥反應,且不影響患者安全。 PubMed DOI

在腎臟移植受者中,BK多瘤病毒相關腎病會影響移植物存活率。標準治療是減少免疫抑制來清除BKPyV-DNA,但這可能增加排斥風險。國際CERTAIN研究針對195名兒童KTR進行評估,結果顯示BKPyV-DNAemia會使晚期T細胞介導的排斥反應、供體特異性HLA抗體及移植物功能惡化的風險增加超過兩倍。研究建議在減少免疫抑制期間,應定期篩檢供體特異性抗體並密切監測移植物功能。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來自14個國家40個中心的資料,針對802名接受以他克莫司為基礎的免疫抑制療法的小兒腎臟移植受者進行。參與者分為三個年齡組別:嬰幼兒、學齡兒童及青少年。結果顯示,嬰幼兒的感染率(80.6%)和住院天數(中位數13天)較高,而青少年則在急性排斥反應發生率(21.7%)上較高。研究強調根據年齡調整免疫抑制療法的重要性,並為未來新藥研究提供基準。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類固醇敏感性腎病綜合症的兒童,探討環磷酰胺和他克莫司在減少免疫抑制的效果。分析了1996至2019年間578名兒童的數據,結果顯示環磷酰胺有28.6%達到持續緩解,而他克莫司僅14.2%。兩種藥物都能降低復發率,但持續緩解的比例仍低於三分之一,且只有少數因素能預測結果。研究強調這些藥物的短期效果,但長期持續緩解仍具挑戰。 PubMed DOI

對於兒童腎臟移植受者(KTR),急性排斥反應(AR)若治療不當,可能導致移植物早期失敗。研究發現,血清肌酸酐並非可靠的移植物功能指標,隨訪活檢能有效識別持續炎症及未來排斥事件。分析23名KTR中,TCMR的解決率高達75%,而AMR和混合型則較低。持續的微血管炎症(MVI)與未解決的AR相關,且預示未來排斥事件的風險。研究建議定期進行隨訪活檢,並探索非侵入性生物標記物的應用。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90名等待再移植的成人患者,探討兩種免疫抑制劑撤藉策略的影響。患者分為兩組:一組迅速撤藉免疫抑制劑,僅保留低劑量潑尼松;另一組則在六個月內持續使用鈣調素抑制劑(CNI)和低劑量潑尼松。結果顯示,延長CNI組的移植物不耐受綜合症發生率較低,且殘餘腎功能和住院率表現更佳。雖然HLA敏感化未見顯著差異,但延長CNI治療有助於保護腎功能。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在腎臟移植受者中,使用不含類固醇的belatacept治療的效果與安全性。研究比較了不使用類固醇的受者(BelaS-)與持續使用類固醇的受者(BelaS+)。結果顯示,兩組的急性排斥反應率和移植物存活率相似,但BelaS+組的死亡率顯著較高,且重度感染發生率也較高。總結來說,避免使用類固醇的KTRs在療效上相似,但死亡率和重度感染風險較低,特別是在敏感性較低的患者中。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追蹤226位腎臟移植患者,發現超過一半的人曾經沒按時吃免疫抑制藥,這會讓排斥風險大增,幾乎是有乖乖吃藥者的三倍。用藥不遵從多發生在移植後前三個月。研究建議日常照護時用BAASIS工具,能早點發現問題,幫助提升移植成功率。 PubMed DOI

這項法國大型研究分析2009到2020年超過3.4萬名腎臟移植患者,發現5年存活率達89%,移植物存活率85%。大多數人用calcineurin抑制劑等免疫藥物,近年tacrolimus等新藥使用增加,類固醇等則減少。整體治療方式變化不大,成果相當理想,也為未來新療法評估提供重要參考。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