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多中心研究發現,青少年腎臟移植病人從CNI換成belatacept後,一年內排斥反應和新產生DSA的機率,跟繼續用CNI的同齡人差不多。沒發生排斥的belatacept組腎功能還有明顯進步,感染率也沒增加。不過,青少年排斥率還是比成人高,顯示用藥順從性仍是挑戰。belatacept對部分青少年可能有幫助,但還需要更多研究確認適合對象。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兒童腎臟移植後的旅程充滿挑戰,包括醫療併發症、頻繁住院、飲食限制及心理健康問題,如憂鬱和焦慮等。此外,這些小患者也可能面臨神經發展障礙,影響認知和心理社會適應。為了有效應對這些需求,採用多學科照護模式是必要的,但目前缺乏相關實施的文獻。本篇回顧探討這些孩子及家庭的心理社會和神經發展困難,並討論風險評估及潛在介入措施,以改善病患照護和術後結果。 PubMed DOI

對於兒童腎臟移植受者(KTR),急性排斥反應(AR)若治療不當,可能導致移植物早期失敗。研究發現,血清肌酸酐並非可靠的移植物功能指標,隨訪活檢能有效識別持續炎症及未來排斥事件。分析23名KTR中,TCMR的解決率高達75%,而AMR和混合型則較低。持續的微血管炎症(MVI)與未解決的AR相關,且預示未來排斥事件的風險。研究建議定期進行隨訪活檢,並探索非侵入性生物標記物的應用。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兒童腎臟再移植需求的上升,分析了51名接受第二次移植的男童。研究發現,先天性腎臟異常是腎衰竭的主要原因,且部分患者體重在20公斤以下。第一次移植失敗多因非免疫性因素,如血管血栓。第二次移植採用不同的臨床策略,使用thymoglobulin、tacrolimus和mycophenolate,並加強抗凝治療。結果顯示,第二次移植後患者存活率達100%,移植物存活率在1年和3年分別為88%和83%。整體而言,兒童腎臟再移植的效果良好,是有效的治療選擇。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鈣調素抑制劑(CNIs)如環孢素和他克莫司在合併複雜性最小變病腎病的兒童中,慢性腎毒性的風險因素。對80名接受CNIs治療超過六個月的患者進行分析,發現15%有慢性腎毒性跡象,主要表現為間質纖維化和腎小管萎縮。研究指出,累積CNI暴露、持續超過30天的蛋白尿、尿中NAG水平升高及CNI抗藥性均與腎毒性相關,並確認尿中NAG和CNI抗藥性為獨立風險因素,建議可作為預測生物標記。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90名等待再移植的成人患者,探討兩種免疫抑制劑撤藉策略的影響。患者分為兩組:一組迅速撤藉免疫抑制劑,僅保留低劑量潑尼松;另一組則在六個月內持續使用鈣調素抑制劑(CNI)和低劑量潑尼松。結果顯示,延長CNI組的移植物不耐受綜合症發生率較低,且殘餘腎功能和住院率表現更佳。雖然HLA敏感化未見顯著差異,但延長CNI治療有助於保護腎功能。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在腎臟移植受者中,使用不含類固醇的belatacept治療的效果與安全性。研究比較了不使用類固醇的受者(BelaS-)與持續使用類固醇的受者(BelaS+)。結果顯示,兩組的急性排斥反應率和移植物存活率相似,但BelaS+組的死亡率顯著較高,且重度感染發生率也較高。總結來說,避免使用類固醇的KTRs在療效上相似,但死亡率和重度感染風險較低,特別是在敏感性較低的患者中。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追蹤226位腎臟移植患者,發現超過一半的人曾經沒按時吃免疫抑制藥,這會讓排斥風險大增,幾乎是有乖乖吃藥者的三倍。用藥不遵從多發生在移植後前三個月。研究建議日常照護時用BAASIS工具,能早點發現問題,幫助提升移植成功率。 PubMed DOI

這項法國大型研究分析2009到2020年超過3.4萬名腎臟移植患者,發現5年存活率達89%,移植物存活率85%。大多數人用calcineurin抑制劑等免疫藥物,近年tacrolimus等新藥使用增加,類固醇等則減少。整體治療方式變化不大,成果相當理想,也為未來新療法評估提供重要參考。 PubMed DOI

這篇報告指出,針對pFSGS病人,移植前先檢查並移除與復發有關的抗-nephrin抗體,透過rituximab和血漿置換治療,可以有效預防腎移植後的疾病復發。這些抗體也會影響NEPH3蛋白。個人化的抗體監測和清除,對降低復發風險很有幫助。 PubMed DOI

腎臟移植病人不按時吃藥是常見又嚴重的問題,可能導致排斥反應或移植腎失敗。雖然他們通常比其他慢性病患者更配合,但還是有不少人會漏吃藥。改善方式包括簡化藥物、運用科技、同儕支持、多專業團隊照護等,並需個別化評估與良好紀錄。文章也提供臨床與機構建議,強調還需更多研究。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