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套只需2個基因的分子分類器,可準確診斷腎臟移植排斥(ABMR和TCMR),且能預測移植物失敗。這方法在不同族群和平台都適用,連傳統組織學沒發現排斥時也能偵測,有望讓臨床診斷更簡單、準確。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接受腎臟移植的病人若有特定抗HLA抗體,會增加抗體介導排斥反應(AMR)的風險。本研究針對155名高敏感腎臟移植病人進行評估,發現122名中有13名(10.6%)在移植後兩週內被診斷為非常早期的抗體介導排斥反應(veABMR),佔所有AMR病例的52%。這些病人的移植物存活率顯著低於未發生早期排斥反應的病人,且面臨更高的移植物失敗風險。因此,早期例行活檢對高風險病人至關重要。 PubMed DOI

最近的研究指出,補體基因在腎臟的局部表達對正常生理及病理狀況相當重要,但對這些基因與腎臟環境變化的關係分析仍不足。我們分析了健康人類、C57BL/6小鼠及腎臟移植排斥小鼠的單細胞RNA測序數據,並將50個補體基因分為五組。結果顯示,正常小鼠腎臟中補體基因表達較低,主要由巨噬細胞和系膜細胞表達,而移植排斥小鼠的表達則顯著增加。這些發現增進了我們對腎臟補體系統調控及其在腎臟疾病中的角色的理解。 PubMed DOI

最近研究發現,腎臟移植受者中,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血清肌酸酐穩定的情況下仍可能出現急性排斥反應。本研究旨在透過尿液生物標記物CCL2、CXCL9、CXCL10和VEGF-A,建立風險算法來識別排斥反應的風險。研究分析了517個腎臟活檢樣本,並在174個兒童樣本中驗證,結果顯示該算法具備高特異性和陰性預測值,能有效區分低風險與高風險患者,對改善移植後監測具重要意義。 PubMed DOI

捐贈者來源的游離DNA(ddcfDNA)已被證實是一種有效的非侵入性生物標記,用於診斷腎臟移植的排斥反應,超越傳統方法。我們在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的研究中,分析了112位腎臟移植受者的172個活檢,發現不同排斥類型的ddcfDNA水平差異顯著。ddcfDNA在區分有無排斥方面的表現優於傳統腎功能標記,顯示其在臨床應用中能提高急性排斥反應的診斷準確性,特別是抗體介導的排斥,進而改善病人管理與結果。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研究分析3,535位腎臟移植患者,發現移植後的血栓性微血管病變(TMA)原因很多,最常見是補體系統異常,也可能跟藥物、缺血、感染或自體免疫有關。補體介導的TMA多發生在年輕、腎衰竭原因是高血壓或妊娠毒血症的患者,復發率和移植失敗風險較高。基因檢測有助於風險評估和治療,早期個人化治療能預防移植失敗。 PubMed DOI

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用尿液檢測4個基因外泌體mRNA的新方法(ExoTRU),能非侵入性偵測並區分不同腎臟移植排斥反應。這項檢測靈敏度高達94%,即使腎臟切片沒發現異常,也能預測不良結果。驗證結果顯示,這方法有機會減少約45%的不必要腎臟切片,對移植病患的風險評估和管理很有幫助。 PubMed DOI

這項大型腎臟移植研究發現,測量尿液 CXCL9 和 CXCL10 對偵測排斥反應的幫助有限。CXCL9 雖然診斷準確性略有提升,但不足以影響臨床決策,CXCL10 則無明顯效益。整體來說,這些尿液生物標記在移植後一年內,並未優於現有的臨床監測方法。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用單細胞染色質分析技術,深入比較腎臟移植後T細胞介導排斥反應和BK多瘤病毒腎病變的細胞變化與分子特徵。結果發現,兩者在細胞組成和染色質調控路徑上有明顯差異,並找出關鍵調控因子,未來有助於提升診斷和治療這些移植併發症的精準度。 PubMed DOI

本研究針對AAV-GN病人,發現現有預測腎臟預後的工具效果有限。團隊分析腎臟切片後,找出150個免疫相關基因有顯著變化,並開發出全新12基因分子標記,預測腎臟存活率的準確度大幅優於傳統組織學評分。這項分子標記有望提升AAV-GN病人的個人化治療與預後判斷。 PubMed DOI

研究人員用先進的計算方法(MOFA)分析131位腎臟移植病患的多種生物資料,找出八個關鍵因素,能解釋排斥反應和免疫反應等變化。這種整合分析方式,有助於深入了解移植排斥的複雜機制,也為其他相關研究提供新方向。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