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針對102位活動性梅毒患者的研究發現,多為中年男性,常見急性腎損傷。腎臟病變以膜性腎病、HIV相關腎病、急性間質性腎炎及腎小管損傷為主,且不少人同時有HIV或肝炎。研究指出,梅毒會引發多種腎臟問題,且常因共感染而加重。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IgA腎病是最常見的原發性腎臟疾病,臨床表現多樣。本研究探討IgA腎病與感染的關聯,填補相關研究的空白。根據1997至2011年瑞典的腎臟活檢資料,研究發現IgA腎病患者的感染率顯著高於一般人群及其兄弟姐妹,且抗生素使用率較高。Cox回歸分析顯示,感染風險增加兩倍,敗血症風險更是增加三倍以上。尿道感染及耳鼻喉等感染與IgA腎病關聯最明顯。研究強調需加強對IgA腎病患者感染風險的認識與預防。 PubMed DOI

這篇綜述文章探討抗逆轉錄病毒療法對HIV感染者(PWH)壽命的影響,以及他們罹患慢性腎病(CKD)的風險。文章指出,西非裔個體因APOL-1基因變異而對CKD有遺傳易感性,並強調Na+/K+轉運在發病機制中的角色。尿液生物標記在PWH中診斷CKD的有效性也被提及,並與一般人群相當。此外,文章介紹了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和類胰高血糖素肽-1受體激動劑等新療法,可能對CKD患者有幫助。強調及早發現和管理CKD對提升PWH生活品質的重要性。 PubMed DOI

Bartonella屬菌很難培養,感染後可能引發心內膜炎,進一步造成腎小球腎炎,症狀常跟自體免疫疾病很像。這項針對20例的研究發現,多數患者本來就有心臟瓣膜問題,常見ANCA陽性、補體低下等異常。Bartonella IE-GN常在腎臟切片後才確診,病理上多為新月體型腎炎。進展到末期腎病和高肌酸酐、腎病症候群、女性及C1q染色強有關。診斷困難,易與自體免疫疾病混淆。 PubMed DOI

Mesoamerican endemic nephropathy(MeN)是中美洲常見的慢性腎臟病,特別好發在年輕男性。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加上醫療資源不足和社會污名,常常到晚期才被發現,導致需要洗腎。提升醫療人員和民眾的認識、加強早期篩檢,對降低疾病負擔很重要。 PubMed DOI

這項法國研究發現,硬皮症腎危象患者的腎臟損傷型態比過去認知更為多元,並分為三種不同組織學類型。急性小動脈血栓、洋蔥皮樣變化及初診高肌酸酐,都是腎衰竭高風險因子。研究也發現腎臟血管有補體路徑活化,強調腎損傷的多樣性及特定病理特徵與預後不良有關。 PubMed DOI

急性腎損傷(AKI)是非惡性瘧疾,特別是 *Plasmodium knowlesi* 感染時常見的併發症,約有兩到三成住院患者會發生,且多見於年長或重症者。嚴重 AKI 雖少見,但死亡率高,主因是溶血和腎損傷。嚴重時可考慮用 paracetamol 保護腎臟。*P. vivax* 引起 AKI 較少,資料有限,可能被低估。*P. malariae* 和 *P. ovale* 相關研究很少,長期影響也不清楚,需更多研究。 PubMed DOI

這項全國性研究發現,MYH9-RD患者的腎臟切片普遍有系膜增生和部分足突消失,有些還會出現FSGS、基底膜異常或免疫沉積。這說明MYH9-RD常見系膜和足細胞損傷,免疫反應和基底膜變化則因人而異,對治療有新啟示。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研究發現,IMN患者只要合併腎小管間質病變,病情通常會更嚴重,像是高血壓、腎病症候群發生率較高,腎功能也比較差。TIL會讓疾病緩解率變低、腎臟預後變差。高血壓、腎小球硬化和腎臟小動脈壁增厚則是IMN發展成TIL的獨立風險因子。 PubMed DOI

這份回溯性研究發現,約三分之一的歌舞伎症候群患者有腎臟或泌尿道異常,其中34%會發展成慢性腎臟病。年紀較小時被診斷或有雙側腎臟異常者,風險更高。建議定期檢查和追蹤腎功能,有助於及早發現和管理相關問題。 PubMed DOI

急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炎(ATIN)常因藥物、感染或自體免疫引起,診斷困難,目前多靠侵入性的腎臟切片。新興的尿液生物標記物如CXCL9、TNF-α、IL-9有助於診斷與區分ATIN,尤其尿液CXCL9/肌酸酐比值準確度高。未來若能結合這些標記物與免疫、組織學資訊,有望提升診斷率並減少切片需求。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