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研究發現,尿液中vWF濃度越高,C3G患者病情越嚴重、預後越差。不過,在小鼠實驗裡,缺乏vWF反而讓腎臟損傷和補體活化更嚴重,顯示vWF可能有保護作用。總結來說,vWF濃度和C3G嚴重度、預後有關,缺乏vWF會讓腎損傷惡化。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評估了C3腎小管病的慢性指數(C3G-HI)及其預後因素,分析了來自20個中心的74名患者。結果顯示,25.7%的患者出現腎功能惡化或死亡。低血紅素水平被認為是預測不良結果的重要指標,而總慢性指數(TCS)雖未達統計顯著性,但顯示中等預測能力。TCS為4或以上的患者在3年的腎臟存活率較低,顯示TCS在C3G患者中的預後價值。 PubMed DOI

補體抑制的引入改變了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綜合症(aHUS)的治療方式。我們利用C3^D1115N小鼠模型研究此病,並探討C5a-C5aR1軸及膜攻擊複合體(C5b-9)在腎臟疾病中的角色。結果顯示,缺乏C7可完全消除疾病跡象,而缺乏C5aR1雖降低臨床症狀,但仍有血栓性微血管病變。抗C7療法及C5aR1拮抗劑能有效防止疾病進展,但仍有組織學證據顯示疾病存在。研究強調膜攻擊複合體在aHUS病理中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MPGN)患者的特徵與預後,特別是補體3腎小管病(C3G)和免疫複合物介導的MPGN(IC-MPGN)兩個亞型。研究涵蓋了1979至2018年間的21,697名患者,發現620名診斷為MPGN,其中570名為IC-MPGN,50名為C3G。結果顯示C3G患者的腎功能較差,且IC-MPGN患者的蛋白尿明顯較高。雖然C3G患者初期腎功能受損較重,但長期預後在兩組間相似,顯示C3G需更仔細的監測與治療。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五聚體-3(PTX-3)在IgA腎病(IgAN)和伴腎臟受損的IgA血管炎(IgAVN)中的角色。研究分析了這些蛋白在血液和尿液中的濃度與腎病活動性之間的關聯,並在瑞典的96名患者中進行,平均隨訪10.8年。結果顯示,尿液中PTX-3和甘露糖結合凝集素(MBL)水平較高的患者,腎臟病理較嚴重,且尿液中C4c的升高與腎小管間質纖維化及eGFR下降有關。兩組患者的生物標記水平無顯著差異,建議在更大樣本中進一步驗證。 PubMed DOI

C3腎小球病(C3G)是一種罕見的腎臟疾病,因補體替代途徑異常活化,導致C3蛋白過度切割。診斷需透過腎臟活檢,顯示C3沉積,並用電子顯微鏡區分不同類型。主要原因多為後天獲得,特別是自體抗體的影響。現行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針對補體的藥物效果有限。研究面臨檢測變異性及標準化不足的挑戰,全面評估可增進對疾病的理解,但仍有許多知識空白。此文專注於後天因素及未來研究方向。 PubMed DOI

這篇研究發現,不論是C3G還是IC-MPGN,只要能把蛋白尿壓到每天1公克以下,腎臟預後就會比較好,腎功能惡化也會比較慢。反之,蛋白尿增加會大幅提高腎衰竭風險。所以,治療這兩種罕見腎病時,重點就是要積極控制和降低蛋白尿。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血清 suPAR 濃度在 iFSGS 和有 S 病灶的 IgA 腎病患者都比健康人和沒 S 病灶的 IgAN 患者高。IgAN 患者 suPAR 越高,腎功能越差,S 病灶比例也越高,腎臟預後較差。suPAR 有機會成為預後指標,未來也可能成為治療標的。 PubMed DOI

C3腎小球病變是一種罕見腎臟病,腎臟移植後很容易復發,影響大多數患者,導致治療效果不佳。目前還沒有有效預測或預防復發的方法,現有藥物像eculizumab效果有限。現在有新型補體抑制藥物正在研發,未來有望改善治療,但還需要更多研究來指引移植和後續照護。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用空間轉錄體學分析C3腎小球病變患者的腎臟切片,發現與細胞外基質和干擾素活性相關的基因表現特別高。補體C3可能透過CD11c與ECM互動。實驗也證實,補體活化的巨噬細胞會促使腎小球內皮細胞產生纖維化,並增加ECM基因表現,為C3G的致病機制帶來新見解。 PubMed DOI

這項國際研究分析225位C3G或IC-MPGN患者,發現腎功能較差、有副蛋白、間質纖維化嚴重會增加腎臟惡化風險;反之,原發性疾病、白人、C4較低則風險較低。研究也建立了新的預測模型。特別是蛋白尿減少50%且低於1公克/天,和腎臟預後較好有明顯關聯,建議作為治療目標。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