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重點摘要(繁體中文):** 在一項針對年長者的大型研究中,發現飲食中攝取較多的鎂,和腎功能惡化及發展成慢性腎臟病(CKD)風險較低有關,但和心血管疾病(CVD)風險降低則沒有明顯關聯。未來還需要更多研究來確認鎂補充劑是否真的能幫助保護腎臟健康。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了益生菌對慢性腎臟病(CKD)患者的健康影響。研究分析了3,646名CKD患者的數據,發現攝取較多活微生物的患者,其全因死亡風險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也減少37%。結果顯示,增加活微生物的攝取可能有助於降低CKD患者的死亡風險,建議在這群人中納入活微生物的飲食。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血清鎂水平與慢性腎病(CKD)4期和5期非透析患者心衰竭、冠心病及中風死亡率的關聯。研究追蹤了1,271名患者,結果顯示較高的血清鎂濃度能顯著降低這些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具體來說,血清鎂較高的患者在心衰竭死亡率的危險比上顯示較低的數值,冠心病和中風的死亡率也有類似趨勢。總之,維持較高的血清鎂水平可能有助於降低晚期CKD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血清鎂(Mg)水平與接受透析(HD)患者骨脆弱性骨折及血管鈣化(VC)之間的關聯。研究對象為206名平均68.3歲的患者,隨訪約58個月。結果顯示,經歷骨折的患者Mg水平顯著低於未骨折者,且VC發生率較高。Cox回歸分析指出,血清Mg低於2.2 mg/dL與骨折風險增加獨立相關,低Mg患者的骨折風險提高1.32倍。總結來說,低Mg水平與HD患者的骨折及VC風險顯著相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70%可可黑巧克力對接受透析的慢性腎病(CKD)患者血清鎂(Mg<sup>2+</sup>)水平的影響。研究中59名患者分為兩組,巧克力組每週三次攝取40克黑巧克力,持續兩個月。結果顯示,巧克力組的血清Mg<sup>2+</sup>水平從2.5 mg/dL提升至2.7 mg/dL(p<0.01),而鉀和磷的水平無顯著變化。這顯示黑巧克力可能有助於提升CKD患者的鎂水平,且不影響其他電解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慢性腎病(CKD)2至4期患者的腎功能與骨礦密度(BMD)下降速率的關聯。研究採用前瞻性隊列方式,涵蓋1006名參與者,時間從2011年到2016年,透過雙能X光吸收法測量BMD。結果顯示,CKD期數越高,髖部BMD下降越快,且男性與女性之間有顯著差異。此外,研究還發現兩種eGFR變化趨勢:穩定組與快速下降組,後者BMD下降幅度更大。總體而言,CKD進展及腎功能快速下降與非透析CKD患者的BMD損失有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飲食鉀攝取與代謝組學標記的關係,目的是增進對鉀的飲食評估,並了解其在慢性腎病(CKD)發展中的角色。研究分析了3,812名未患CKD的成年人數據,發現飲食鉀與33種血清代謝物有顯著關聯,其中十種與新發CKD風險相關。特別是甘油酸顯示出與飲食鉀正相關、與CKD風險負相關,可能對CKD有保護作用。這些結果顯示飲食鉀及其代謝物在CKD發展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PubMed DOI

磷在慢性腎臟病相關的礦物質骨病(CKD-MBD)中扮演重要角色,控制磷攝取對減緩病情和改善預後至關重要。慢性腎病患者若磷滯留,會影響心血管健康,增加血壓及心臟負擔,提升心血管風險。加工食品中的無機磷吸收率較高,植物性來源則較低。雖然正常腎功能者高磷影響尚不明確,但過量磷對腎病和心血管健康有害。對腎功能受損者,減少蛋白質攝取以控制磷是必要的,但對透析患者來說,這是一大挑戰。因此,需加強患者及照護者的教育與遵從。 PubMed DOI

這項美國研究發現,適量攝取富含活性微生物的食物(像發酵食品),和慢性腎臟病風險較低有關,特別對某些族群效果更明顯。不過,攝取量太少或太多都不理想,適中偏高最好。多吃這類食物有助腸道健康,也可能預防腎臟病。 PubMed DOI

有慢性腎臟病的兒童和青少年,因腎功能變化、洗腎、用藥和飲食等,容易出現鎂和微量元素失衡。建議定期檢查血中鎂濃度,微量元素則依臨床狀況評估。生長不良或有蛋白尿的孩子要特別注意鎂、銅、碘、鋅和硒。建議用系統性方式評估與管理,還需要更多研究釐清細節。 PubMed DOI

低收入慢性腎臟病患者,飲食品質越好,血清甲基丙二酸(MMA)偏高的機率就越低,最高與最低飲食品質族群差了57.8%。MMA偏高代表代謝異常和腎功能變差。不過,喝酒會減弱這個好處。提升飲食品質,對低收入CKD患者特別有幫助,有助於降低相關風險。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