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腎上腺功能不全是體內皮質醇太低,常見原因是停用高劑量類固醇。症狀像疲勞、噁心、體重減輕等,通常不明顯。診斷會抽血檢查皮質醇和相關激素。治療主要是補充類固醇,原發性還要加礦物皮質素。生病時要增加劑量,並隨身帶可注射類固醇,以防腎上腺危象。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篇文章回顧了內分泌學的最新進展,特別是在藥物治療和手術方面。主要內容包括: a) **GLP-1 類似物的甲狀腺安全性**:探討GLP-1受體激動劑對甲狀腺的影響及其腫瘤風險。 b) **輕度自主性皮質醇分泌的腎上腺手術療效**:評估手術對輕度皮質醇過多患者的效果。 c) **Crinecerfont 用於先天性腎上腺增生**:討論這種CRF1拮抗劑在成人和兒童中的應用。 d) **Paltusotin 用於肢端肥大症**:介紹這種口服療法如何管理肢端肥大症。 e) **TransCon PTH 用於慢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症**:強調其改善鈣平衡的潛力。 這些進展為內分泌疾病的管理提供了新選擇和深入見解。 PubMed DOI

缺鐵症是全球數十億人面臨的健康問題,美國也不例外。約20億人有絕對性缺鐵,12億人有缺鐵性貧血,其中美國有1000萬人受影響。症狀包括疲勞、易怒,甚至心臟衰竭,且因年齡和健康狀況而異。常見原因有出血、鐵吸收不良、飲食不足及懷孕,孕婦特別容易缺鐵。建議有貧血或相關症狀的人進行檢測,治療通常以口服鐵補充劑為主,靜脈注射則用於特殊情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約四分之一血糖控制不佳、用多種藥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經dexamethasone測試後有皮質醇過多現象。若有心臟病或吃多種降血壓藥,比例更高。年紀大、BMI低、特定族群及用特定藥物者,風險也較高,顯示皮質醇過多可能是血糖難控的關鍵原因。 PubMed DOI

這篇綜述指出,很多藥物像是SSRI、抗精神病藥、抗癲癇藥、質子幫浦抑制劑,特別是thiazide類利尿劑,都可能在剛開始用藥時引發低鈉血症。不過,像loop利尿劑、lithium和SGLT2抑制劑反而可能降低風險。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則可能因荷爾蒙缺乏導致低鈉血症。新型藥物還需要更多研究。 PubMed DOI

減重手術後,其實低血糖比以前想的還常見,尤其是輕中度的狀況。大部分只要調整飲食就能改善,但少數人會有嚴重症狀。主因是手術後胰島素敏感度變高、GLP-1上升。治療重點是穩定餐後血糖,通常不太需要用藥。醫護人員要特別注意這種情形,並熟悉相關處理方式。 PubMed DOI

iTTP是一種罕見又危險的自體免疫疾病,常見於成年人、女性和黑人。主要因ADAMTS13抗體造成血栓、血小板低下和溶血。常見症狀有神經異常和腹痛。及早用血漿置換、類固醇、rituximab治療能提升存活率,caplacizumab可加速恢復但會增加出血風險。定期監測ADAMTS13並預防性用藥可降低復發。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研究發現,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SGLT2抑制劑時,血糖控制不佳者多會適度減少胰島素劑量,血糖控制良好者則較少調整。低血糖常見於病程較長、體重較輕者。合併使用利尿劑會增加停用SGLT2i的風險。調整胰島素時,需評估血糖、體重及病程,以降低低血糖風險。 PubMed DOI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可能導致癌症病人高血糖,原因很多,誤診很危險。篩檢頻率要看個人風險(如有無用類固醇、原本糖尿病、血糖或HbA1c)。若出現新高血糖,建議抽血檢查(血糖、C-胜肽、胰脂酶,有時查自體抗體)評估。血糖過高時要查酮體,高風險者應立即送醫,治療則依原因調整。 PubMed DOI

肥胖跟多種內分泌疾病有關,像是生長激素缺乏、甲狀腺低下、庫欣氏症和性腺功能低下。脂肪不只是儲存能量,還會分泌影響代謝的荷爾蒙。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和第二型糖尿病,跟胰島素阻抗和發炎等有關。現在有減重手術、SGLT2抑制劑、GLP-1促效劑等新療法,治療效果更好,個人化醫療也越來越有潛力。 PubMed DOI

口服methylprednisolone可明顯降低IgA腎病患者腎衰竭風險並延緩腎功能惡化,無論蛋白尿或eGFR數值如何。不過,嚴重副作用風險也較高,特別是eGFR低於30時,使用類固醇的風險可能大於好處。建議高風險患者可考慮使用,但腎功能差或易有副作用者需謹慎評估。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