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位41歲鐮刀型紅血球疾病女性,在溶血危機時出現急性腎損傷和大量蛋白尿。腎臟切片發現局部節段性腎小球硬化、急性腎小管壞死及含鐵血黃素沉積。這提醒我們,鐮刀型紅血球疾病患者溶血時,腎臟損傷(如hemoglobin cast nephropathy)要列入AKI的鑑別診斷。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腎臟紅血球管型(RBCC)在IgA腎病(IgAN)患者中常見,但其對腎病進展的影響仍不明。研究顯示,RBCC患者的腎臟預後較好,特別是在接受免疫抑制療法(IST)的患者中。PKU-IgAN隊列中,RBCC患者達到腎臟終點的比例低於非RBCC患者,且差異具統計意義。TESTING試驗也顯示RBCC與較佳預後相關。總之,RBCC在IgAN中與急性病變及改善預後有關,需對這些患者進行密切監測。 PubMed DOI

AKI後,腎小管會出現多倍體細胞,這些細胞和發炎、纖維化有關,會加速AKI惡化成CKD。SPP1蛋白在這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抑制SPP1能減少纖維化,未來針對SPP1或多倍體細胞治療,有望預防AKI變成CKD。 PubMed DOI

急性腎損傷(AKI)在有腦性瘧疾的小朋友很常見,會讓病情變得更嚴重。研究發現,AKI和較深的昏迷、腦部血流不足、血小板偏低有關。這些小朋友心輸出量較低、血管阻力較高,代表血管收縮可能是造成腎損傷的主因。 PubMed DOI

這項法國研究發現,硬皮症腎危象患者的腎臟損傷型態比過去認知更為多元,並分為三種不同組織學類型。急性小動脈血栓、洋蔥皮樣變化及初診高肌酸酐,都是腎衰竭高風險因子。研究也發現腎臟血管有補體路徑活化,強調腎損傷的多樣性及特定病理特徵與預後不良有關。 PubMed DOI

急性腎損傷(AKI)是非惡性瘧疾,特別是 *Plasmodium knowlesi* 感染時常見的併發症,約有兩到三成住院患者會發生,且多見於年長或重症者。嚴重 AKI 雖少見,但死亡率高,主因是溶血和腎損傷。嚴重時可考慮用 paracetamol 保護腎臟。*P. vivax* 引起 AKI 較少,資料有限,可能被低估。*P. malariae* 和 *P. ovale* 相關研究很少,長期影響也不清楚,需更多研究。 PubMed DOI

FSGS是一種會導致腎衰竭的嚴重腎臟病,目前主要靠腎臟切片診斷,但有其侷限。近年發現血液和尿液中的miRNA可作為穩定的生物標記,有助提升診斷準確度、監測病情、預測預後,還能協助判斷類固醇治療效果,推動更個人化的治療。 PubMed DOI

急性腎損傷(AKI)是重症瘧疾常見且嚴重的併發症,和紅血球溶解及寄生蟲行為有關。溶血會耗盡保護分子,導致氧化壓力和腎損傷。黑尿熱這類嚴重溶血併發症有增加趨勢。臨床上遇到重症瘧疾且有溶血時,應特別注意AKI風險。文中也討論減少溶血相關腎損傷的方法,並提醒AKI可能增加慢性腎病風險,尤其在非洲更需留意。 PubMed DOI

鐮刀型紅血球疾病常造成腎臟損傷,像是早期過度過濾、白蛋白尿和腎功能惡化。評估腎功能有困難,遺傳因素如APOL1變異會增加風險。治療包括hydroxyurea、輸血和幹細胞移植,但效果還需更多研究。新藥和腎臟保護療法有潛力,腎臟移植也值得考慮。及早發現和個人化照護很重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腎臟集尿管細胞產生的hepcidin蛋白,能保護lactoferrin,預防細胞因鐵死亡(ferroptosis),進而減少缺血性急性腎損傷(AKI)。這作用和hepcidin調節鐵無關,提升細胞內hepcidin可減輕腎損傷、提高小鼠存活率,未來有望成為治療AKI的新方法。 PubMed DOI

急性腎損傷(AKI)常會進展成慢性腎臟病(CKD),中間過渡期稱為急性腎臟病(AKD),這階段會影響病人長期健康。本文整理AKI後發生AKD的機率、危險因子及影響,並強調需跨科別合作、規劃後續照護,才能提升病人預後。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