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重點整理:** 在晚期腎臟病患者中建立動靜脈瘻管(AVF),與腎功能(以eGFR和腎衰竭風險評分衡量)下降速度較慢有關。這個效果在AVF運作良好的患者身上更明顯。不過,儘管腎功能下降變慢,建立AVF似乎並不會延後這些患者開始接受血液透析的時間。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本研究探討慢性腎病(CKD)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最佳時機,發現使用腎衰竭風險方程式(KFRE)≥40%作為風險閾值,比傳統的估計腎小管過濾率(eGFR)<15 mL/min/1.73 m²更有效。分析238名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在中位隨訪10.7個月內,77.6%的患者在KFRE≥40%下發展為末期腎病(ESKD),而eGFR則為65.8%。研究建議在計劃CKD患者的血管通路時,應優先考慮KFRE閾值,以降低過早建立動靜脈瘻管的風險。 PubMed DOI

一項針對腎臟移植病人的研究發現,接受動靜脈瘻管(AVF)閉合的病人中,動脈健康併發症的發生率相當高。研究涵蓋60位病人,隨訪平均9.3年,結果顯示8%出現有症狀的動脈血栓,5%有動脈瘤。動脈超音波檢查顯示,閉合AVF的手臂肱動脈直徑幾乎是另一隻手臂的兩倍。累積發生率為20%的動脈血栓和10%的動脈瘤,顯示在決定AVF閉合時需謹慎考量,可能需考慮其他替代方法。 PubMed DOI

本研究旨在找出影響晚期腎病患者放射性頭靜脈瘻管功能性通暢性的指標。研究期間為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共納入182名患者,記錄術前各種因素。瘻管功能每六個月評估一次,直到2023年3月。結果顯示,肘部附近的橈動脈峰收縮速率若≤59 cm/s,兩年內的通暢率較高(78.4%對57.5%)。多變量分析中,峰收縮速率是顯著預測因子。結論是術前評估橈動脈的峰收縮速率可幫助識別高風險患者,改善瘻管建立的選擇。 PubMed DOI

動靜脈瘻管或移植物對血液透析(HD)至關重要,因為它們連接高阻力的動脈與低阻力的靜脈,增強心輸出量。隨著年長末期腎病(ESKD)患者的增加,傳統的前臂遠端接入已不再適用,轉而使用上臂接入,這可能增加高輸出心臟衰竭的風險。對於這些患者,需透過多普勒超聲測量流量,若超過2,000 mL/min,則需進一步評估心輸出量。腎臟科醫生需向患者解釋高流量接入的影響,確保他們了解預後。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早期穿刺動靜脈瘻管(AVFs)及使用塑膠穿刺針對其短期和長期通暢性的影響。分析了1,127次手術資料,重點在765個透析用AVFs,隨訪至2015年12月。結果顯示,AVF在1年時主要通暢性為98.1%,2年降至80.1%。使用金屬針且FCT為1-2週的患者通暢性較低,而使用塑膠針的患者在不同FCT組別間無顯著差異。研究指出,早期使用塑膠針不會增加通路失敗風險,可能成為減少導管依賴的替代方案。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75歲以上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創建血管通路(VA)的結果進行探討,並與年輕患者進行比較。研究涵蓋167名患者,發現老年患者的初次失敗率為9.7%,年輕患者則為17.3%。雖然老年患者的成熟失敗率稍高,但整體通暢率相似。結果顯示,年齡不應成為創建VA的障礙,透過適當的術前評估,老年患者也能獲得良好的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新型經皮內血管動靜脈廔管(endoAVF)和傳統手術廔管(SAVF)在洗腎病人中的效果。結果顯示,兩種方式的成功率都很高,endoAVF的通暢率甚至略勝一籌,且安全性佳、需要再次治療的機會低。endoAVF是安全又有效的替代選擇。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基因表現,找出四個關鍵基因(ABCC8、ALPI、FGF11、OBP2A),有機會成為末期腎臟病患者血液透析時,預測動靜脈瘻管失敗和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標記,尤其在非糖尿病患者中診斷效果更好。研究也發現相關免疫細胞和15種潛在藥物,但還需更多不同族群驗證。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223位洗腎患者,找出六個會影響自體動靜脈瘻管(AVF)失敗的關鍵因素,並建立了一個風險預測工具(nomogram)。這個模型預測準確,能幫助醫師及早發現高風險患者,提升臨床照護品質。 PubMed DOI

羅馬尼亞洗腎病人若一開始用動靜脈瘻管(AVF)比用中心靜脈導管(CVC)存活率高。雖然多數人一開始用CVC,但這會增加死亡風險。若能從CVC轉換成AVF,死亡率會明顯下降。建議及早放置AVF並加強透析前照護,以提升病人預後。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