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腎臟血管病變(RVLs)在紅斑性狼瘡腎炎(LN)患者中很常見,特別是增生型LN。這項研究發現,有RVLs的患者病情較嚴重,腎功能較差,完全緩解率也較低,且預後較差。RVLs的嚴重程度可作為預測LN預後的重要指標。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針對腎靜脈血栓症(RVT)患者進行調查,分析了182名患者的臨床特徵、治療選擇及預測腎臟結果和死亡率的因子。結果顯示,腎病綜合症是RVT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惡性腫瘤及手術後情況。39.6%的患者腎功能惡化,29.7%發展為慢性腎病。主要預測因子包括腎病綜合症、低白蛋白和糖尿病。研究期間45.1%的患者去世,主要因敗血症。強調需及早識別高風險患者,以降低腎功能惡化和死亡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狼瘡性腎炎慢性腎病(LN-CKD)患者與其他慢性腎病(CKD)患者在心血管和腎臟結果上的差異。分析瑞典腎臟登記資料,發現LN-CKD患者年齡較輕、腎功能較好,心血管疾病盛行率較低。雖然LN-CKD的腎臟替代療法(KRT)風險低於原發性腎小管疾病(PGD),但其死亡率和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風險較高,顯示需要針對LN-CKD患者採取心血管事件預防策略。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陽性抗核糖核蛋白(anti-RNP)抗體的狼瘡性腎炎患者的臨床特徵及長期預後,分析了485名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37.9%的患者抗RNP抗體陽性。主要發現包括:這些患者皮膚症狀較多,但腎臟損傷較輕,且腎功能較好。經過約170個月的隨訪,兩組在腎臟或生存率上無顯著差異。研究結論指出,抗RNP陽性雖與輕微腎損傷及皮膚症狀相關,但不代表腎臟預後較佳。 PubMed DOI

一項針對1994至2023年29名狼瘡足細胞病患者的研究,來自11個義大利醫療單位,分析疾病特徵、治療及結果。患者中位年齡43歲,89.7%為女性,主要表現為腎病綜合症。接受治療後,25名患者在4個月內達到完全緩解,31%經歷復發,但隨後再次緩解。復發性患者在診斷時血清肌酸酐較高,腎功能較差。經過49個月隨訪,86.2%患者完全緩解,腎臟預後良好。研究顯示,起病時活動性高者復發風險較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狼瘡性腎炎(LN)兒童的腎臟預後進行分析,涵蓋2010年1月至2024年2月的75名18歲以下患者。結果顯示,腎病綜合症和混合性腎病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增殖性LN為主要組織學亞型。研究中共記錄75次腎臟惡化,感染率高,特別是細菌性肺炎和敗血症。中位隨訪2.3年,腎臟存活率為85.4%。不良預後的主要因子包括快速進展性腎小球腎炎、非反應者及嚴重腎臟惡化,強調需對LN兒童進行仔細監測與管理。 PubMed DOI

IgA腎病(IgAN)與腎內動脈/小動脈病變(IALs)有關,影響預後。本研究建立了IALs的半定量評分標準,並分析其在417例IgAN患者中的預後意義。結果顯示,具有IALs的患者腎臟綜合終點風險顯著較高(p < 0.001)。多變量Cox回歸分析指出,中度至重度的內膜纖維化和透明變是獨立的預後不良風險因素(HR分別為3.56和3.58,均p < 0.001)。研究強調了IALs在IgAN預後中的重要性,並呼籲對高風險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增生性紅斑狼瘡腎炎(LN)兒童的後續腎臟活檢對治療決策的影響。分析了30名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患者的資料,根據腎臟反應分為完全腎臟反應(CRR)和不完全腎臟反應(IRR)兩組。結果顯示,CRR組和IRR組中均有患者持續增生性腎炎,且SLEDAI分數與持續風險相關。初始反應類別可預測長期結果,後續活檢對部分CRR患者的治療決策有影響。研究建議對CRR患者在初次活檢一年後進行後續檢查。 PubMed DOI

這項法國研究發現,硬皮症腎危象患者的腎臟損傷型態比過去認知更為多元,並分為三種不同組織學類型。急性小動脈血栓、洋蔥皮樣變化及初診高肌酸酐,都是腎衰竭高風險因子。研究也發現腎臟血管有補體路徑活化,強調腎損傷的多樣性及特定病理特徵與預後不良有關。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研究發現,IMN患者只要合併腎小管間質病變,病情通常會更嚴重,像是高血壓、腎病症候群發生率較高,腎功能也比較差。TIL會讓疾病緩解率變低、腎臟預後變差。高血壓、腎小球硬化和腎臟小動脈壁增厚則是IMN發展成TIL的獨立風險因子。 PubMed DOI

這項多中心回溯性研究分析209位有狼瘡性腎炎病史的腎臟移植患者,發現移植後復發其實很常見,尤其有定期腎臟切片時更容易發現,且很多人沒症狀。非裔美國人復發率最高,最常見的是第II型。大約一半復發者最後會失去移植腎,顯示定期切片追蹤很重要。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