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羅馬尼亞洗腎病人若一開始用動靜脈瘻管(AVF)比用中心靜脈導管(CVC)存活率高。雖然多數人一開始用CVC,但這會增加死亡風險。若能從CVC轉換成AVF,死亡率會明顯下降。建議及早放置AVF並加強透析前照護,以提升病人預後。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危地馬拉腎臟疾病兒童基金會與生命之橋合作,推動血管通路計畫,為腎病兒童創建動靜脈瘻管(AVF)。這項分析涵蓋2015至2023年139名新病人的手術,平均年齡13.6歲,主要為女性(42.6%),平均BMI為17.3。71.9%的病人從橈動脈或尺動脈創建AVF,併發症少,無遠端缺血報告。12個月的通暢率為84%,存活率為84%。這項計畫在當地成功建立安全的AVF。 PubMed DOI

血管通路血栓形成(VAT)是末期腎病(ESRD)患者常見的問題,影響透析效果及生存率。傳統的臨時透析通路通常透過深靜脈插管(VC),但這方法侵入性高,且有感染風險。本研究探討直接吻合留置針穿刺(DAINP)作為替代方案。從2023年3月到2024年3月,74名VAT患者接受DAINP,成功率達100%。研究顯示,DAINP是一種快速且安全的方法,能有效減少傳統VC的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血液透析過濾(HDF)對透析患者血管通路(VA)通暢性的影響。研究納入612名2012年4月至2021年3月開始透析的患者,結果顯示HDF的24個月主要通暢率為74.2%,顯著高於血液透析(HD)的47.7%。影響通暢性的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病史及較高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而HDF及他汀類藥物的使用則有助於改善通暢性。HDF在不同患者亞組中均顯示出優勢,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顯示HDF可能更能提高VA通暢率。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早期穿刺動靜脈瘻管(AVFs)及使用塑膠穿刺針對其短期和長期通暢性的影響。分析了1,127次手術資料,重點在765個透析用AVFs,隨訪至2015年12月。結果顯示,AVF在1年時主要通暢性為98.1%,2年降至80.1%。使用金屬針且FCT為1-2週的患者通暢性較低,而使用塑膠針的患者在不同FCT組別間無顯著差異。研究指出,早期使用塑膠針不會增加通路失敗風險,可能成為減少導管依賴的替代方案。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2005至2022年間在澳洲開始透析的成人患者,探討初始透析通路類型與因透析中斷死亡風險的關係。研究發現,在47,412名患者中,17%因透析中斷而死亡。使用中心靜脈導管(HD-CVC)開始透析的患者,前三年內死亡風險顯著高於使用動靜脈瘻管(HD-AVF)的患者,尤其在前六個月風險高達2.43倍,但隨著時間推移,三年後風險幾乎可忽略不計。總體而言,HD-CVC患者的早逝風險是HD-AVF或腹膜透析(PD-PDC)患者的兩倍,但隨時間降低。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不同血管通路對腹膜透析(PD)轉換到血液透析患者的影響。分析2004至2022年的ANZDATA資料,發現65%的新發成人PD患者使用中央靜脈導管(CVC),35%則使用動靜脈通路(AVA)。結果顯示,使用AVA的患者有較長的PD歷史,轉換原因多為PD不足,且全因死亡率及感染相關死亡風險均較低。此外,使用AVA的患者更可能接受腎臟移植,但回到PD的機率較低。總體來看,AVA轉換與更好的生存率及移植率相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75歲以上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創建血管通路(VA)的結果進行探討,並與年輕患者進行比較。研究涵蓋167名患者,發現老年患者的初次失敗率為9.7%,年輕患者則為17.3%。雖然老年患者的成熟失敗率稍高,但整體通暢率相似。結果顯示,年齡不應成為創建VA的障礙,透過適當的術前評估,老年患者也能獲得良好的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新型經皮內血管動靜脈廔管(endoAVF)和傳統手術廔管(SAVF)在洗腎病人中的效果。結果顯示,兩種方式的成功率都很高,endoAVF的通暢率甚至略勝一籌,且安全性佳、需要再次治療的機會低。endoAVF是安全又有效的替代選擇。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223位洗腎患者,找出六個會影響自體動靜脈瘻管(AVF)失敗的關鍵因素,並建立了一個風險預測工具(nomogram)。這個模型預測準確,能幫助醫師及早發現高風險患者,提升臨床照護品質。 PubMed DOI

**重點整理:** 在晚期腎臟病患者中建立動靜脈瘻管(AVF),與腎功能(以eGFR和腎衰竭風險評分衡量)下降速度較慢有關。這個效果在AVF運作良好的患者身上更明顯。不過,儘管腎功能下降變慢,建立AVF似乎並不會延後這些患者開始接受血液透析的時間。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