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目前敗血症診斷標準用的腎功能評估方式已過時或不一致,可能讓有急性腎損傷(AKI)的病人被排除在外,也沒反映最新AKI診斷進展,還可能加劇性別和年齡差異。作者建議,敗血症評分系統應更準確公平地評估腎損傷,才能提升診斷和照護品質。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第33屆急性疾病品質倡議會議聚焦性別對急性腎損傷(AKI)的影響,指出該領域的知識空白。會議回顧了多方面的數據,並提出幾項建議:將性別納入研究、分析性別差異、探討性染色體與荷爾蒙的角色、檢視性別對醫療獲取的影響,以及為患者和醫療提供者創建教育資源。報告旨在總結現有知識並提出未來研究方向,以深入了解性別在不同生命階段對AKI的影響。 PubMed DOI

心腎綜合症(CRS)是敗血症的一種嚴重併發症,與高死亡率有關。本研究在2019至2022年於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進行,納入138名敗血症患者,分為非CRS組和CRS組。結果顯示CRS組的胱蛋白酶C、BNP、心肌肌鈉蛋白等生物標記水準顯著較高。邏輯回歸分析指出BNP、TNI、胱蛋白酶C等為CRS風險因素。研究建議結合胱蛋白酶C、BNP和D-二聚體可提升對CRS的早期預測能力,並呼籲進一步研究敏感的生物標記。 PubMed DOI

急性疾病品質倡議(ADQI)工作小組已定義敗血症相關的急性腎損傷(SA-AKI),但對早期和晚期SA-AKI的預後及風險因素尚缺乏深入研究。一項利用MIMIC-IV數據庫的回顧性研究發現,早期SA-AKI患者在腎臟恢復、住院及重症監護病房時間上表現較好,且死亡率相似。雖然早期患者使用腎毒性藥物比例較高,但他們的腎臟恢復情況更佳。未來需進一步探討這兩種SA-AKI的臨床結果及潛在機制。 PubMed DOI

這篇研究用文獻計量分析整理2004到2024年全球急性腎損傷(AKI)和敗血症的研究趨勢。中國論文數最多,但美國、澳洲在被引用次數和國際合作更突出。重點聚焦在生物標記、發炎反應、生物能量學和機器學習。建議加強國際合作,未來應優先發展生物標記和AI方法,提升AKI早期診斷與個人化治療。 PubMed DOI

80歲以上住院患者,急性腎損傷(AKI)很常見,且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95歲最多。虛弱(評分≥5)和AKI都是30天內死亡率的獨立高風險因子,AKI患者30天內死亡率和腎臟不良結局都明顯較高。90歲以上,虛弱對死亡率的影響甚至超過AKI。 PubMed DOI

最新研究發現,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對男女影響不同。男性腎功能惡化較快,心血管死亡率高,常見貧血等問題;女性則在心肌梗塞住院後死亡率較高,洗腎時心血管事件也較多。荷爾蒙和基因表現也有性別差異,未來治療應考慮男女不同需求。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超過1.7萬名ICU急性腎損傷病人,根據腎功能和尿量變化分成四種亞型。結果發現,腎功能惡化但尿量增加的病人死亡率最高,腎功能改善且尿量穩定的病人預後最好。這有助於未來針對不同AKI病人,提供更精準的治療建議。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180位敗血性休克兒童,發現44.4%會發生急性腎損傷(AKI)。身高較高、蛋白尿、procalcitonin和BUN偏高、base excess偏低、PT延長都是AKI的危險因子,及早用抗生素則有保護效果。研究也建立了一個準確度高的風險預測圖,能幫助醫師早期辨識高風險兒童並及時治療,提升預後。 PubMed DOI

敗血症引起的急性腎損傷(AKI)是因為身體和細菌之間複雜又快速的互動,讓治療變得很困難。這種情況會同時啟動發炎和抗發炎反應,造成身體辨識混亂和代謝壓力,讓腎臟細胞暫時關閉蛋白質生產。雖然這有助細胞存活,但時間太久反而有害。要找到有效治療,必須深入了解這些變化的動態過程。 PubMed DOI

單靠血清肌酸酐(SCr)無法分辨急性腎損傷(AKI)是脫水還是真正腎臟受損。這項印度急診研究測試uNGAL尿液試紙,發現初次檢查uNGAL升高能準確預測持續性腎損傷(SCr超過48小時),且與住院死亡率較高有關。uNGAL試紙特異性高、敏感度中,能幫助急診快速找出真正腎損傷患者。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