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心臟衰竭臨床試驗常把重複住院事件當作隨機發生,認為這樣能提升統計效力。但最新分析發現,這些事件其實多集中在住院後短期內,現有統計模型沒考慮到這點。像AUC、win ratio等方法可能更能反映治療效果,但「首次事件發生時間」仍最具說服力。未來分析方法需再改進。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心臟衰竭惡化(WHF)常導致患者頻繁再住院及生活品質下降,顯示出新療法的需求。本研究評估在住院或脆弱階段啟動新療法的有效性,結果顯示新療法能顯著減少再住院風險,特別是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ARNI及鐵碳醣複合物。sotagliflozin在住院方面效果最佳,ARNI和鐵碳醣複合物也有顯著成效。研究建議在WHF管理中應儘早引入這些新療法,以改善患者的治療結果。 PubMed DOI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特別是隨機對照試驗(RCTs)中,如何有效分析重複事件數據。重點在於估計特定時間內重複事件的累積數量,並考慮終末事件如死亡的影響。作者提出了一種雙重增強估計量,能同時解決右截尾和競爭風險問題,並強調協變數調整的重要性。文章還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模擬研究,並將這些方法應用於LEADER研究,顯示其在臨床數據分析中的實用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 (SGLT2) 抑制劑在慢性心衰竭 (CHF) 臨床試驗中的結果終點使用情況。共回顧71項試驗,發現46%集中於射血分數降低的心衰竭 (HFrEF),25%為射血分數保留的心衰竭 (HFpEF)。不到30%的試驗依循歐洲心臟病學會 (ESC) 的結果終點,僅13%作為主要結果。所有五項關鍵試驗遵循ESC COE,但在呼吸困難和心衰事件數據上仍有不足,顯示出標準化結果的重要性,以便更好比較各項研究證據。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住院期間與出院後開始使用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對心臟衰竭伴隨減少射血分數(HFrEF)患者的影響。研究分析了184名患者的資料,結果顯示住院期間開始用藥能顯著降低心血管再住院率(22.3%對44.4%)及心臟衰竭再住院率(10.1%對27.8%),但全因死亡或心血管死亡無顯著差異。結論建議醫師在患者住院期間穩定時考慮開始SGLT2i治療,以改善再住院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心臟衰竭(HFrEF)基礎療法的處方趨勢及其對急性失代償後30天再入院和全因死亡率的影響。研究分析了999名患者的數據,發現雖然93%的患者使用β-阻滯劑,但只有30%使用礦物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18%使用SGLT2抑制劑。隨著時間推移,SGLT2抑制劑的處方率顯著上升。多變量分析顯示,使用ACEi/ARB/ARNi可顯著降低30天全因死亡和再住院風險。總體而言,指導方針推薦的療法採用仍有限,但SGLT2抑制劑的使用逐漸增加。 PubMed DOI

急性心衰竭住院患者在前5天內及早用SGLT2抑制劑(dapagliflozin或empagliflozin),能有效降低住院期間死亡率和心衰竭再惡化風險,嚴重副作用也減少27%,且沒增加其他特定副作用。兩種藥物療效和安全性相近,建議急性心衰竭時及早使用。 PubMed DOI

這篇研究針對治療方式和混淆因子會隨時間變動、互相影響時,分析重複性事件(如反覆泌尿道感染)的方法。作者用連續時間的邊際結構模型和加權法,評估SGLT-2i藥物對糖尿病腎病患者反覆泌尿道感染的影響。結果顯示,不論高劑量或低劑量SGLT-2i,都不會增加感染風險,和以往研究一致。 PubMed DOI

這篇研究探討在隨機對照試驗中,遇到時間到事件型結局及介入後事件時,該怎麼定義和估計因果效應。作者說明 ICH E9 (R1) 裡的五種策略,並推導數學定義與所需資料,提出非參數估計方法,還用 LEADER 試驗資料做實例說明。 PubMed DOI

CEC能確保臨床試驗結果評估一致,對心衰竭研究特別重要。這篇綜述介紹傳統與新型CEC方法,如研究者報告、真實世界數據及大型語言模型,並分析這些方法在近期心衰竭試驗的應用。文章也探討選擇終點、資料收集及CEC運用時的挑戰,目標是提升試驗普遍性並減輕研究負擔。 PubMed DOI

**重點整理:** 在住院治療急性心衰竭時開始使用SGLT2抑制劑,看起來是安全的,而且跟沒用SGLT2抑制劑或只有長期使用的人比起來,出院後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都比較低。大部分副作用都算輕微,主要是急性腎損傷。年紀較大和有其他健康問題的人,預後通常比較差。 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