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慢性腎臟病患者如果有低血鈉,發生敗血症和其他感染的風險會明顯增加。建議定期檢查血鈉,有助於早期發現高風險族群。不過,目前還不確定低血鈉本身是不是主因,還需要更多研究釐清。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了小兒患者的高鈉血症,重點在於其臨床特徵及對死亡率的影響。研究在日本一所三級小兒醫院進行,分析了116名年齡在18歲以下的高鈉血症兒童。結果顯示,91%的患者有潛在慢性疾病,且大多數病例是在住院期間獲得的。30天、90天和180天的存活率分別為87.9%、83.6%和81.9%。若有四個或以上的器官功能障礙,死亡風險顯著增加。總結來說,小兒高鈉血症多見於醫療複雜的兒童,且多重器官功能障礙是死亡率的重要預測指標。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血清鈉水平對腹膜透析(PD)患者的影響,分析鈉變化、腹膜炎發作及死亡率的關聯。研究涵蓋23,707名來自八國的參與者,結果顯示血清鈉<135 mEq/L的患者透析時間較長,且糖尿病患病率較高。雖然不同鈉類別在腹膜炎風險上無顯著差異,但低鈉(<135 mEq/L)和高鈉(≥142 mEq/L)與死亡風險增加有關。研究建議需進一步探討這些關聯的機制,並檢視管理鈉水平是否能改善患者結果。 PubMed DOI

嚴重低鈉血症治療時,鈉值常因ADH偏低而上升過快,初步尿液檢查有助預測風險。Desmopressin可有效控制鈉值上升,但若水分補充過多,反而會讓鈉值過低。治療過程需密切監測並個別調整,才能避免併發症。 PubMed DOI

剛開始做血液透析的病人,如果血中游離型 IL-18 濃度較低,未來發生嚴重感染需要住院的風險會比較高。這個指標比總 IL-18 或 IL-18 結合蛋白更能預測感染風險。透析初期測游離型 IL-18,有助於早期找出高風險族群。 PubMed DOI

這項針對3,331位晚期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研究發現,中性球百分比與白蛋白比值(NPAR)越高,死亡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越高。NPAR是個簡單又便宜的血液指標,可以反映發炎和營養狀況,建議定期監測,有助於提升CKD患者的治療成效。 PubMed DOI

急性腎損傷(AKI)和慢性腎臟病(CKD)彼此影響,會互相增加發生風險。雖然詳細因果還不明,但像發炎或AKI後修復不良,會讓CKD惡化。未來需要更精確的研究,才能發展更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PubMed DOI

這項長達19年的研究追蹤6,700多位無心血管病史的成年人,發現腎功能即使輕微惡化,罹患慢性發炎相關疾病的風險就會上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趨勢很像。即使只是輕度腎損傷,風險也會提高,腎功能最差的人風險最高。這顯示慢性腎臟病患者除了心臟病,也容易得各種發炎疾病。 PubMed DOI

有急性腎損傷(AKI)的病人如果合併高血鈉,發生重大腎臟不良事件(如死亡、洗腎或腎功能惡化)的風險會比正常血鈉高出約五倍,無論短期或長期都一樣。血鈉越高或高血鈉持續越久,風險也會越高。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和失智症常一起出現在年長者身上,因為兩者有類似的危險因子和生理機制。雖然大型研究有助於釐清兩者的關聯,但也有生物標記不精確、因果關係複雜等挑戰。這篇綜述整理現有知識,並指出未來研究方向。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兒童心臟手術後,急性腎損傷(AKI)在新生兒和嬰兒都很常見,發生率約六成。AKI會讓嬰兒住ICU時間變長,但對新生兒影響不大。不過,只要AKI合併低血鈉,不分年齡,ICU住院天數都會增加。造成AKI的主因包括體外循環時間長、利尿劑劑量高和高血鈉。總之,AKI合併電解質異常會讓病童預後更差。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