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在健康、無糖尿病的成年人中,視網膜血管較寬和腎功能(GFR)11年內較快下降有關,但明顯的視網膜病變(如微血管瘤、出血)則無關。這代表細微的微血管變化,可能才是腎功能隨年齡流失的主因。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動脈僵硬度與慢性腎臟病(CKD)之間的關係,數據來自動脈硬化風險社區(ARIC)研究。研究發現,在中位隨訪6.6年內,有460名參與者新發CKD,且較高的脈衝波速度(cfPWV、hfPWV、haPWV)與CKD風險增加相關。次要分析顯示,這些指標也與腎功能下降速度較快有關。股動脈-踝部PWV則未顯示顯著關聯。結論指出,動脈僵硬度可能在CKD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仍需注意可能的混淆因素。 PubMed DOI

全球人口老化對腎臟健康造成挑戰,隨著年齡增長,腎功能下降,慢性腎病(CKD)在老年人中愈加普遍。腎臟內皮細胞(RECs)功能障礙是主要原因,影響血流和過濾。本文探討老化對腎臟血管系統的影響,並強調促進內皮細胞衰老的分子變化。研究指出,重振RECs可能有助於改善CKD患者的健康,並提升老年腎臟移植的效果。深入了解RECs及腎臟老化,或能帶來創新療法。 PubMed DOI

這項挪威研究發現,對50到64歲、沒有重大慢性病且尿蛋白正常的人來說,高腎絲球過濾率(mGFR)並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或死亡風險。但如果尿蛋白偏高(即使還在正常範圍內),不論mGFR或用cystatin C估算的eGFR偏高,都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換句話說,高GFR只有在尿蛋白偏高時才需特別注意。 PubMed DOI

小鼠實驗發現,缺乏netrin-1雖讓腎臟血管分布異常,但平時腎功能沒問題。遇到缺血損傷時,這些小鼠腎損傷較輕,血管也保存較好。代表血管分布不必很精確,腎功能仍可正常,但分布方式會影響受傷反應,對腎臟修復和組織工程有重要啟示。 PubMed DOI

這項針對1,749位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研究發現,高血壓和腦室周圍白質病變有明顯關聯,尤其是舒張壓比收縮壓影響更大,但和深層白質病變沒顯著關係。結果顯示,控制舒張壓可能有助於降低腦部損傷風險,但還需要更多研究確認最適合的血壓目標。 PubMed DOI

這項中國研究發現,血脂指標中以AIP(血漿動脈硬化指數)和慢性腎臟病(CKD)及腎功能惡化的關聯最明顯。AIP、三酸甘油脂和殘餘膽固醇越高,CKD風險越高;而HDL-C和LDL-C越高,腎功能惡化風險較低。AIP是最強的預測指標。 PubMed DOI

腎臟血管病變(RVLs)在紅斑性狼瘡腎炎(LN)患者中很常見,特別是增生型LN。這項研究發現,有RVLs的患者病情較嚴重,腎功能較差,完全緩解率也較低,且預後較差。RVLs的嚴重程度可作為預測LN預後的重要指標。 PubMed DOI

**重點整理:** 在晚期腎臟病患者中建立動靜脈瘻管(AVF),與腎功能(以eGFR和腎衰竭風險評分衡量)下降速度較慢有關。這個效果在AVF運作良好的患者身上更明顯。不過,儘管腎功能下降變慢,建立AVF似乎並不會延後這些患者開始接受血液透析的時間。 PubMed DOI

**重點整理:** 這項研究發現,在腎功能正常的成年人中,規律的白天小睡——特別是超過90分鐘的小睡——對50歲以上的人來說,與較低的腎功能快速下降風險有關。相反地,年輕成年人(50歲以下)如果每晚睡眠少於7小時,則腎功能下降的風險較高。改善睡眠習慣可能有助於預防慢性腎臟病。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用非洲綠寶石鱂魚來模擬腎臟老化,發現牠們的腎臟退化和人類很像。用SGLT2抑制劑dapagliflozin治療後,能保護腎臟微血管、減少蛋白尿,並恢復年輕基因表現,但壽命沒變長。結果顯示SGLT2抑制劑有腎臟保護效果,鱂魚也很適合做腎臟老化和藥物測試的動物模型。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