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肥胖悖論」指的是有心血管疾病或第二型糖尿病的人,體重過重或輕度肥胖時,反而存活率較高。這篇綜述檢視相關證據,探討可能原因(如混雜因子、BMI限制、脂肪分布),並說明這些發現對肥胖管理和治療策略的重要性。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系統性回顧評估了2型糖尿病(T2D)患者的體重減輕(BWL)與心血管風險的關係,特別是在心血管結果試驗中。研究納入19項隨機對照試驗,涉及379,904名T2D患者。結果顯示,使用GLP-1受體激動劑時,較大的BWL能顯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風險,而DPP-4抑制劑則無此效果。相對地,其他治療策略中,較高的BWL可能增加MACE和全因死亡率的風險。總結來說,BWL與心血管風險的關聯性取決於治療策略及行為支持。 PubMed DOI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與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T2DM)息息相關。這篇綜述探討了這些疾病的關聯及其經濟影響。類胰高血糖素肽-1受體激動劑等藥物在肥胖患者中顯示出顯著減重及降低心血管事件的潛力。肥胖會導致胰島素抵抗和T2DM,進一步增加CVD風險。這三者的共存涉及慢性炎症和內臟脂肪等多種機制。除了傳統的生活方式改變和減重手術,新的藥物選擇也在改善肥胖管理,幫助減重、控制血糖及降低心血管風險。 PubMed DOI

肥胖會顯著提高糖尿病的風險,並使管理變得更複雜。全球肥胖和糖尿病的增加已成為緊迫的健康問題。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減重治療能帶來多重健康好處,但研究顯示,許多減重方法對他們的效果不如對非糖尿病患者明顯。我們回顧了生活方式改變、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對糖尿病患者減重的影響,並探討了可能的原因,提出改善糖尿病患者減重效果的策略。 PubMed DOI

肥胖是全球公共衛生的重要議題,對慢性疾病的影響不容小覷,會加重健康問題。研究顯示,體脂肪增加與多種心血管疾病(如冠狀動脈疾病、心臟衰竭等)有關,這些關聯透過多種途徑形成。有效的體重管理對降低心血管風險至關重要。最近,類胰島素多肽-1受體激動劑作為新興治療方法,展現出良好的減重效果及心血管保護作用。不過,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仍有爭議與挑戰。本篇綜述將深入探討這些聯繫及現存挑戰。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體重指數(BMI)與同時患有HIV和心臟衰竭(HF)患者的死亡風險,特別是在使用新型藥物如GLP-1 RAs和SGLT-2is的情況下。研究發現,低BMI(<18.5)會增加57%的死亡風險,而I級肥胖(BMI 30.0-35.9)則降低35%的死亡風險。使用GLP-1 RAs和SGLT-2is可分別降低46%和77%的死亡風險,尤其在BMI較高的患者中效果更明顯。總之,體重過輕的HIV和HF患者死亡風險較高,而這些新藥物能顯著改善生存率。 PubMed DOI

肥胖被視為全球性流行病,且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因素。傳統減重方法效果有限,藥物治療也面臨安全性和心血管益處的挑戰。減重手術是目前最有效的長期管理方式,但可及性受限。最近,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等新藥物如Semaglutide顯示出顯著的心血管益處和減重效果。未來,針對代謝功能和心血管健康的個性化治療策略將是改善肥胖管理的關鍵。 PubMed DOI

肥胖是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和死亡率。雖然肥胖常被誤認為只是生活習慣問題,其實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慢性疾病。心臟科醫師在肥胖的早期發現、治療和衛教上扮演重要角色,有助於提升壽命並預防相關疾病。 PubMed DOI

過重和肥胖會增加心臟衰竭風險,但在心衰患者中,體重和預後的關係很複雜。有「肥胖悖論」現象,BMI高反而存活率較好。不過,最新研究發現,對過重或肥胖的心衰患者,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減重是有幫助的。比起只看BMI,像心外膜脂肪這類指標更能判斷誰適合減重治療,未來還需要更多研究來釐清不同脂肪對心臟的影響。 PubMed DOI

對糖尿病且洗腎的末期腎臟病患者來說,BMI和死亡風險的關係會因透析方式不同而有差異。血液透析患者太瘦(BMI ≤18.5)死亡風險較高,反而過重或輕中度肥胖(BMI 25.1–40)存活率較好;但腹膜透析患者BMI和死亡風險沒明顯關聯。因此,建議洗腎患者要定期追蹤BMI,並依透析方式調整健康管理。 PubMed DOI

肥胖跟多種內分泌疾病有關,像是生長激素缺乏、甲狀腺低下、庫欣氏症和性腺功能低下。脂肪不只是儲存能量,還會分泌影響代謝的荷爾蒙。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和第二型糖尿病,跟胰島素阻抗和發炎等有關。現在有減重手術、SGLT2抑制劑、GLP-1促效劑等新療法,治療效果更好,個人化醫療也越來越有潛力。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