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從腎臟移植病人尿液取得的腎小管上皮細胞,能當作非傳統抗原呈現細胞。受到刺激時,這些細胞會表現免疫活化分子並分泌發炎訊號,能把BK病毒胜肽呈現給T細胞,進而啟動針對BKV的CD4和CD8 T細胞反應,有助於腎臟內清除BKV感染。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Posoleucel是一種針對BK病毒及其他機會性感染的研究性療法。在一項針對腎臟移植受者的第二期研究中,結果顯示其安全性良好且耐受性佳。研究中,posoleucel在降低BK病毒血症的效果優於安慰劑,並且BK病毒特異性T細胞數量增加。這項試驗共61名參與者,隨機分配接受posoleucel或安慰劑,為期12週,隨後再進行12週的隨訪。未報告任何嚴重不良事件,且接受posoleucel的受試者不良事件略低於安慰劑組。儘管如此,研究仍有隨訪時間短及檢測結果差異能力不足的限制。總體而言,posoleucel對腎臟移植患者的BK病毒感染治療展現潛力。 PubMed DOI

BK多瘤病毒(BKPyV)在腎臟移植中是一大挑戰,常引發BK多瘤病毒相關腎病(BKPyVAN),可能導致移植物早期失敗。雖然減少免疫抑制可降低風險,但也可能增加急性排斥反應的機會。腎臟活檢是診斷BKPyVAN的最佳方法,但可能出現假陰性。現階段缺乏標準化的檢測方法及隨機對照試驗來確定最佳治療策略。對BKPyV的生物學了解仍不夠,需進一步研究以發展針對性抗病毒療法。此文回顧了BKPyVAN的診斷與治療現狀,並強調最新的研究進展。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Basigin/CD147在日本腎臟移植受者急性T細胞介導排斥反應(ATCMR)中的潛在應用。研究於2016至2018年在日本紅十字愛知醫療中心進行,涉及46名接受腎臟移植的患者,其中12名被診斷為ATCMR。結果顯示,ATCMR組的尿液Basigin/CD147水平顯著高於其他組別,且其診斷敏感性為75%、特異性為84%。這些結果顯示,尿液Basigin/CD147可能成為ATCMR的有前景標記物,值得進一步研究。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糖尿病腎病(DKD)患者尿液中適應性腎小管上皮細胞(aTECs)的存在及其臨床意義。透過單細胞RNA測序,分析早期與晚期DKD患者的尿液樣本,結果顯示大多數患者的腎小管上皮細胞處於適應狀態,且不同階段的組成相似。早期DKD的aTECs在祖細胞和纖維化狀態中比例較高,並且有些aTECs源自受損的近端小管。研究指出,尿液中的祖細胞或增殖aTECs比例可作為腎損傷的診斷標記,顯示尿液是評估DKD腎小管損傷的有價值且非侵入性來源。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開發出一套流式細胞儀方法,能用尿液檢測特定腎小管上皮細胞(TECs),其中CD227/CD326<sup>+</sup> TEC數量和急性腎損傷(AKI)嚴重度有關,能有效區分AKI、健康人及腎絲球疾病患者。這種檢測方式具特異性且非侵入性,有助於監測AKI時的腎小管損傷。 PubMed DOI

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用尿液檢測4個基因外泌體mRNA的新方法(ExoTRU),能非侵入性偵測並區分不同腎臟移植排斥反應。這項檢測靈敏度高達94%,即使腎臟切片沒發現異常,也能預測不良結果。驗證結果顯示,這方法有機會減少約45%的不必要腎臟切片,對移植病患的風險評估和管理很有幫助。 PubMed DOI

當腎臟的抗原呈現細胞(APCs)暴露在高濃度血管收縮素II時,會促進發炎、減少排鈉,導致血壓升高。移除這些APCs可防止小鼠高血壓,反之移植會讓血壓上升,且需T細胞參與。這些APCs會聚集到腎臟並表現發炎與鈉滯留的標記,顯示它們在高血壓形成中扮演關鍵角色。 PubMed DOI

TNF在腎臟主要像煞車一樣調控水分和鹽分,但在慢性腎臟病、高血壓、敗血症等疾病時,卻會加重發炎、讓病情惡化。因為TNF在不同細胞和路徑下作用不一,單靠抑制TNF未必有效。深入研究TNF機制,有助於開發更精準的腎臟病治療。 PubMed DOI

**重點摘要(繁體中文):** BK病毒在健康兒童中是罕見的出血性膀胱炎原因。這個案例描述一位4歲女童,持續有血尿和泌尿道症狀,最初檢查排除了常見原因。進一步檢查發現她的血液和尿液中都有BK病毒,這顯示即使是免疫功能正常的兒童,BK病毒也有可能引起出血性膀胱炎。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用單細胞染色質分析技術,深入比較腎臟移植後T細胞介導排斥反應和BK多瘤病毒腎病變的細胞變化與分子特徵。結果發現,兩者在細胞組成和染色質調控路徑上有明顯差異,並找出關鍵調控因子,未來有助於提升診斷和治療這些移植併發症的精準度。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