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當慢性腎臟病(CKD)經詳細檢查和基因分析後仍找不到原因時,就稱為原因不明的CKDx。全球約有16–20%的CKD屬於這類。這份共識聲明提出CKDx的定義,建議用系統化診斷流程,強調基因檢測和標準化報告,幫助減少誤診、提升照護品質。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最近的研究顯示,單基因疾病是許多慢性腎臟病(CKD)患者的重要原因。基因測序技術的進步提升了診斷效果,幫助識別與CKD相關的基因變異,進而改善預後評估和個人化管理策略,包括腎臟保護和移植決策。這對遺傳諮詢和家庭規劃也很重要,能篩檢有風險的親屬。 儘管基因檢測的好處已被證實,許多腎臟科醫生仍未充分利用這項工具。本文鼓勵醫生將基因檢測納入實踐,提供最新見解、患者範例及檢測建議,並強調遺傳諮詢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強調了在腎臟疾病基因檢測中,拷貝數變異(CNV)分析的重要性。研究在烏特勒支大學醫學中心進行,涵蓋2432名患者,結果顯示CNV分析對診斷的貢獻達10.5%,特別是在先天性腎臟畸形和年輕慢性腎病患者中。研究指出,CNV分析能有效減少進一步檢測需求,並能識別與COL4A4基因相關的結構變異。作者建議在腎臟疾病基因檢測中應常規納入CNV分析,以獲得更好的診斷效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在慢性腎臟病(CKD)成人中進行基因檢測的診斷效益。結果顯示整體診斷效益為40%,但在囊性腎病的亞型中,診斷效益提升至62%。有陽性家族史和腎外特徵的患者,診斷效益較高;不過,年輕年齡與診斷效益之間並無顯著關聯。這些發現對於CKD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PubMed DOI

遺傳性腎臟疾病(GKD)在慢性腎臟疾病(CKD)中佔有10%到20%的比例。雖然基因檢測能確認GKD,但因研究不足及人群選擇問題,臨床應用仍有挑戰。研究團隊針對300名參與者進行前瞻性研究,發現33%的家庭有致病變異,使用綜合檢測的診斷率從23%提升至34%。然而,從CKD診斷到基因評估的中位時間長達10.4年,且再需2.9個月才能獲得陽性結果。研究顯示,需縮短這段時間以提升臨床實用性。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與認知功能障礙及癡呆症有關,可能導致住院率、心血管問題及死亡率上升。過去30年僅有四項研究探討CKD與認知障礙的遺傳標記,顯示研究空白。已有十七份報告指出認知功能與腎病指標(如eGFR、Cystatin C、白蛋白尿)之間的關聯,eGFR快速下降與認知惡化有關。多種生物標記與CKD及阿茲海默症相關,但因果關係尚不明確,顯示需進一步研究以釐清這些關聯。 PubMed DOI

目前雖然已找到不少和第二型糖尿病、肥胖、慢性腎臟病有關的基因,但和糖尿病腎病變(DKD)或肥胖相關腎臟病的基因風險座位還很少,甚至肥胖相關腎臟病還沒發現基因座。研究顯示,DKD和肥胖相關腎臟病和肥胖有共同遺傳機制。因為肥胖可逆,減重有助預防這些腎臟病,未來還需更多遺傳學研究來釐清相關基因。 PubMed DOI

大多數遺傳性腎臟病相關基因也會造成腎臟以外的症狀,尤其在兒童期發病且屬隱性遺傳時更常見。研究發現,89%相關基因會影響生長、骨骼、神經、眼睛等系統。不過,這些症狀實際在個別病人出現的頻率還不清楚,且因多為隱性遺傳,家族史不一定查得出來。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超過5萬名糖尿病患者進行基因分析,找出13個與腎功能下降有關的基因區域,其中5個是糖尿病特有。像HIPK3、TRIM5等基因在糖尿病腎病變中表現異常,顯示這些基因可能在糖尿病腎病變扮演重要角色,讓我們更了解其遺傳原因。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結合韓國兩個族群的基因和代謝體資料,找出不同成因的慢性腎臟病(CKD)專屬生物標記。團隊發現特定基因和代謝物組合,特別是在糖尿病腎病患者中,和疾病進展有關,有助於精準診斷與治療。 PubMed DOI

基因檢測已從小兒科擴展到成人腎臟科,發現約兩成原因不明的慢性腎臟病其實有遺傳因素。結合遺傳學能提升治療、移植和預防效果,但也帶來倫理挑戰。要發揮腎臟基因學的好處,還需要多專科團隊合作。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