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篇系統性回顧發現,AI模型診斷黃斑前膜的準確度很高,敏感度約90%,特異性約96%,其中用彩色眼底攝影的AI特異性更高。不過,目前多數研究缺乏外部驗證,開發方式也不一,限制臨床應用。未來需加強標準化和驗證,並開發能預測病程的AI模型。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人工智慧(AI)與深度學習(DL)結合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在青光眼的診斷和管理上取得了顯著進展。研究指出,卷積神經網絡(CNNs)在視網膜層分割和青光眼損傷識別上特別有效,而遞迴神經網絡(RNNs)則擅長追蹤疾病進展。生成對抗網絡(GANs)能提升影像質量,自編碼器則有助於特徵提取。儘管如此,數據可用性和偏見等挑戰仍需克服,以便在臨床上成功應用這些技術,進而實現更精確的青光眼治療。 PubMed DOI

最近生成式人工智慧(AI)在皮膚科診斷的應用上有了新進展,但臨床準確性仍需進一步評估。一項研究比較了三個AI模型與專業皮膚科醫生的診斷表現,結果顯示這些AI模型的準確性與專家相當,甚至在某些罕見和複雜案例中表現更佳。不過,研究樣本量小且可能存在選擇偏差,未來需要更大且多樣化的數據集來驗證AI的臨床實用性。 PubMed DOI

視網膜影像提供了一種非侵入性的方法,能夠觀察眼睛中的血管和神經纖維,並透過眼科組學深入了解全身健康。近期研究探討視網膜生物標記與多種全身性疾病的關聯,並結合人工智慧(AI)提升疾病檢測的潛力。數位彩色眼底攝影、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等技術被應用於篩檢和早期檢測。儘管AI展現潛力,但在數據質量和技術實施上仍面臨挑戰。這篇綜述旨在成為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的資源,促進AI在臨床的應用。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多種人工智慧模型在眼科疾病診斷的表現,包括DeepSeek。研究分析了53份來自愛荷華大學的病例報告,並將其輸入四個AI系統進行比較。結果顯示,ChatGPT-01的準確率最高,達84.9%,特別是在神經眼科方面表現優異。DeepSeek和ChatGPT-4.0的準確率約79.2%,而Qwens最低,僅64.2%。研究強調AI在眼科的輔助潛力,並建議結合人類專家的判斷以提升診斷準確性。 PubMed DOI

AI 在急診醫學應用越來越多,像是影像判讀、病患分級等,準確率約有 85–90%。雖然在影像判讀和醫學教育很有潛力,但要真正落實到臨床還有不少挑戰,還需要更多大型研究來驗證。 PubMed DOI

這篇系統性回顧分析30項比較LLM和醫師臨床診斷的研究,發現LLM診斷準確率雖不錯,但多數研究有偏誤,且準確度還不及醫師。不過,若小心運用,未來LLM有望成為醫療智慧助理。 PubMed DOI

這篇綜述分析了3,581篇文獻,說明機器學習在青光眼早期診斷、疾病預測和個人化治療上的應用進展。重點聚焦於眼疾、視網膜影像和風險因子。研究也指出現有趨勢與不足,並建議結合多模態技術和大型語言模型,有望進一步提升青光眼診斷與照護品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GPT-4o 和 Claude Sonnet 3.5 這兩款AI模型,經過少量範例訓練後,診斷OCT影像的準確率最高可達73%。雖然還不如專業深度學習模型,但在日常眼科診斷、特別是判斷正常個案時,已展現輔助潛力。未來需更多研究結合影像和臨床資料來提升表現。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GPT-4.o 在診斷角膜疾病的準確率最高(80%),但還是比不上人類角膜專科醫師(92.5%)。雖然 GPT-4.o 等大型語言模型有潛力,但在複雜病例上表現不穩定,目前只能當作輔助工具,臨床決策還是得靠專家判斷。 PubMed DOI

這篇論文提出 VisionTrack 多模態 AI 系統,能整合影像、臨床資料和醫療報告,提升視網膜疾病診斷的準確度。系統結合 CNN、GNN 和 LLM 技術,在公開資料集上測試表現優異,展現早期偵測和個人化眼科照護的應用潛力。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