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重點摘要(繁體中文):** 一位14歲有Fontan循環(複雜先天性心臟病)的男孩,在經過仔細的術前評估與管理後,成功接受了活體腎臟移植。移植後一年,他的腎功能狀況良好,顯示只要妥善管理,對於經過嚴格篩選的Fontan循環患者來說,腎臟移植是可以安全進行的。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小朋友接受腎移植後,可能會有學業延遲問題。年紀小、接受死亡捐贈腎臟、等待時間長、移植原因等因素都可能增加延遲風險。約有14%的患者在移植後一年出現學業延遲,需要額外的學業支持來幫助他們。給予適當支持可以幫助解決或預防這個問題。 PubMed DOI

兒童腎臟移植後的旅程充滿挑戰,包括醫療併發症、頻繁住院、飲食限制及心理健康問題,如憂鬱和焦慮等。此外,這些小患者也可能面臨神經發展障礙,影響認知和心理社會適應。為了有效應對這些需求,採用多學科照護模式是必要的,但目前缺乏相關實施的文獻。本篇回顧探討這些孩子及家庭的心理社會和神經發展困難,並討論風險評估及潛在介入措施,以改善病患照護和術後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236名接受腎臟移植的兒童中,41%出現呼吸併發症。這些問題包括臨床疾病和肺功能異常,7%有阻塞性損害,6%有限制性損害,24%肺擴散能力下降。年齡超過3.5歲及使用basiliximab的兒童風險較低,而免疫缺陷、男性、BK病毒陽性及舒張期高血壓則風險較高。影像檢查中常見支氣管擴張。研究建議對有呼吸症狀或風險因素的兒童進行定期監測,以防止肺損傷。 PubMed DOI

腎衰竭病患常依賴透析或腎臟移植,但器官捐贈短缺限制了移植機會。異種移植,即將不同物種的器官移植,成為解決方案。近期進展如基因編輯豬和新免疫抑制劑改善了移植結果。2024年3月,麻薩諸塞州總醫院成功將基因編輯豬腎臟移植到活體病患,開創了新紀元。我們的研究專注於小兒和產科領域,特別是利用胎豬腎臟進行胎兒治療,並計畫針對波特綜合症的胎兒進行臨床試驗,對異種移植的未來充滿期待。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1978至2019年間,20歲前開始腎臟替代療法(KRT)患者的腎臟移植(KT)情況。共評估12,623名患者的第一次KT,發現隨著後續移植,獲得率逐漸下降:第一次87.8%、第二次72.7%、第三次60.5%。年輕患者和女性的第一次KT獲得率較低,且某些腎病患者獲得KT的機會也較少。研究強調了不同群體在KT獲得上的差異,並指出預防性移植和長期存活的移植物能提高重新移植的機會。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兒童腎臟再移植需求的上升,分析了51名接受第二次移植的男童。研究發現,先天性腎臟異常是腎衰竭的主要原因,且部分患者體重在20公斤以下。第一次移植失敗多因非免疫性因素,如血管血栓。第二次移植採用不同的臨床策略,使用thymoglobulin、tacrolimus和mycophenolate,並加強抗凝治療。結果顯示,第二次移植後患者存活率達100%,移植物存活率在1年和3年分別為88%和83%。整體而言,兒童腎臟再移植的效果良好,是有效的治療選擇。 PubMed DOI

可移植器官的發展對解決全球器官短缺問題非常重要。本研究探討使用胚胎腎組織(後腎)的方法,這種組織能成熟並部分支持器官功能。研究人員將胚胎膀胱與宿主的輸尿管融合,整合多個後腎。實驗中,無腎老鼠移植20個後腎後存活超過一個月,並生成約50,000個腎小管。結果顯示,移植的後腎成熟度與成人腎臟相似,術後護理有助於恢復生理功能,顯示胚胎腎組織作為可移植器官的潛力。 PubMed DOI

這項大型多中心研究發現,接受CRRT治療的兒童,出院時有18%出現新功能障礙,且部分孩子在出院後6到12個月功能仍未恢復,特別是有共病或腎功能未恢復者。研究強調,這些病童需要長期且多專科團隊的追蹤照護。 PubMed DOI

這篇研究分享兩位小朋友接受因 COVID-19 疫苗引發 VITT 過世者的腎臟移植案例。一位移植後三年腎功能都很好,另一位則因腎臟反覆血栓,最後移植失敗。兩人腎臟都有 VITT 相關抗體,併發症那位抗體濃度更高。提醒從 VITT 捐贈者移植器官給小朋友時要特別謹慎。 PubMed DOI

這項多中心研究發現,青少年腎臟移植病人從CNI換成belatacept後,一年內排斥反應和新產生DSA的機率,跟繼續用CNI的同齡人差不多。沒發生排斥的belatacept組腎功能還有明顯進步,感染率也沒增加。不過,青少年排斥率還是比成人高,顯示用藥順從性仍是挑戰。belatacept對部分青少年可能有幫助,但還需要更多研究確認適合對象。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