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在自體顯性多囊腎病患者中,女性、特別是50歲以上,較容易在大腦中動脈發生動脈瘤及蜘蛛膜下腔出血。高血壓是女性發生動脈瘤的主要危險因子,尤其對年長女性更明顯。因此,建議年長女性ADPKD患者要積極監控並控制血壓,以降低動脈瘤風險。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性別與急性腎損傷(AKI)在不同年齡層的發生率,強調性激素對腎臟健康的影響。研究分析了132,667名住院病人的數據,發現22.9%的住院病人經歷AKI。結果顯示,男性在所有年齡層的AKI風險較高,特別是16至55歲的男性風險更明顯(OR為1.7)。此外,接受雌激素治療的絕經後女性發展AKI的機率較低,顯示女性性激素可能有保護作用。這些結果強調了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以了解其對腎病治療的影響。 PubMed DOI

這項質性研究探討自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患者及醫師在家庭規劃和生殖護理的經驗。研究在荷蘭進行,邀請了31位參與者,包括16位患者和15位醫療專業人員。分析結果顯示六個關鍵主題:需要及時的資訊、理解患者決策因素、改善心理社會指導、提供高風險患者的系統性護理、解決護理公平性問題,以及加強多學科合作。這是首個針對ADPKD生殖護理的質性研究,強調以患者為中心和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一群在40歲前就出現早發性腎衰竭的自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患者進行調查,共分析199名患者的資料。結果顯示,中位診斷年齡為22.3歲,腎衰竭年齡為35.6歲。68.1%的患者有高血壓,且早發性高血壓與腎衰竭進展快速有關。泌尿系統問題如血尿也相當普遍。這組患者的高血壓和泌尿事件發生率較高,但腎外表現較少。研究強調年輕ADPKD患者需早期監測血壓,以有效管理病情。 PubMed DOI

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是最常見的遺傳性腎臟疾病,影響約每1000人中有1人。研究顯示,81.71%的ADPKD患者有肝囊腫,且隨著年齡增長,男性的盛行率更高。肝囊腫對肝功能的影響有限,生活品質評估也顯示大多數患者未受顯著影響,只有重度多囊肝病患者的身體生活品質較低。未來需進一步研究重度PLD的治療方法及肝囊腫發展的影響因素。 PubMed DOI

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是最常見的遺傳性腎臟疾病,會導致腎囊腫逐漸增長。在美國,ADPKD佔腎衰竭的5%到10%,每10,000人中約有9.3人受影響。通常在27到42歲之間被診斷,主要由PKD1或PKD2基因突變引起。大多數35歲以上患者會有肝囊腫,70%至80%會出現高血壓,9%至14%可能有顱內動脈瘤。管理策略包括控制血壓、限制鈉攝取和使用tolvaptan等藥物,以延緩腎功能下降。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末期腎病(ESRD)患者在透析過程中中風的風險,特別針對自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患者。結果顯示,透析患者中風風險是未透析者的兩倍以上,且大多數為缺血性中風。在40,980名透析患者中,有1,549人中風,而在2,182名ADPKD患者中,只有44人中風。調整主要風險因素後,ADPKD並未顯著增加中風風險,顯示透析的ADPKD患者與未透析者中風風險相似,支持對兩組進行相同的篩檢。 PubMed DOI

自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患者在生育年齡懷孕時,容易因高血壓、腎功能異常或肝囊腫產生併發症,需密切追蹤與處理。家庭計畫可考慮輔助生殖技術和著床前基因檢測,降低遺傳給下一代的風險。 PubMed DOI

這項針對1,749位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研究發現,高血壓和腦室周圍白質病變有明顯關聯,尤其是舒張壓比收縮壓影響更大,但和深層白質病變沒顯著關係。結果顯示,控制舒張壓可能有助於降低腦部損傷風險,但還需要更多研究確認最適合的血壓目標。 PubMed DOI

最新研究發現,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對男女影響不同。男性腎功能惡化較快,心血管死亡率高,常見貧血等問題;女性則在心肌梗塞住院後死亡率較高,洗腎時心血管事件也較多。荷爾蒙和基因表現也有性別差異,未來治療應考慮男女不同需求。 PubMed DOI

有研究發現,約12%的ADPKD患者雖然影像上囊腫不多,但腎功能卻偏低。這些人常有高血壓、糖尿病或其他腎病,也可能因肌肉量高導致eGFR低估。遇到影像和腎功能不符時,建議進一步檢查,才能給病人最適合的治療。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