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最新統合分析顯示,機器人輔助PCI(R-PCI)和傳統手動PCI(M-PCI)在安全性和效果上差不多,但R-PCI能更有效減少殘餘狹窄和輻射暴露。兩者在手術時間、顯影劑用量及重大心臟事件發生率上則沒有明顯差異。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最近一項針對75歲以上非ST段抬高心肌梗塞(NSTEMI)患者的研究,探討保守醫療與侵入性策略的效果。研究包含1518名患者,隨機分為侵入性組(753人)和保守組(765人),隨訪中位數為4.1年。結果顯示,兩組在心血管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上無顯著差異(侵入性組25.6% vs. 保守組26.3%)。雖然侵入性策略在減少非致命性心肌梗塞方面有潛在益處,但整體風險並未顯著降低,建議對於年長患者,保守策略同樣有效。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透過隨機對照試驗的網絡分析,探討ST段抬高心肌梗塞(STEMI)及多血管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最佳再血管化策略。分析涵蓋26項試驗,共15,902名患者,重點比較完全再血管化(CR)與僅針對罪犯血管的治療,以及CR的時機(立即 vs. 分階段)。 主要發現顯示,無論是立即或分階段的CR,相較於僅針對罪犯血管的治療,都能顯著降低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發生率。立即CR的MACE風險較低,但排除程序性心肌梗塞後,立即CR的心肌梗塞降低效果不明顯。總體而言,CR策略對患者療效優於僅針對罪犯血管的治療。 PubMed DOI

在2024年,介入心臟科在冠狀動脈和結構性介入方面有了顯著進展。冠狀動脈領域的新臨床試驗專注於經皮技術治療冠狀動脈病變,並提出心肌梗塞後心源性休克的管理策略。更新的慢性冠狀動脈綜合症指引強調個人化照護,並結合多種檢測工具及新療法。在結構性心臟病方面,經皮介入治療主動脈、二尖瓣和三尖瓣疾病的療效和安全性有所提升,並強調病人選擇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對心臟衰竭患者的心血管結果有改善效果,並可能對心肌梗塞患者的症狀進展有幫助。不過,對於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2型糖尿病患者,SGLT2i的有效性尚未完全證實。最新研究顯示,使用SGLT2i的PCI患者在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重大心血管事件、心臟衰竭住院、中風及急性腎損傷等風險上均顯著降低,但再血管化風險相似。未來仍需隨機對照試驗來進一步確認這些結果。 PubMed DOI

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AIS)是一種常見的脊柱畸形,通常需要手術治療。本研究比較了三種椎弓根螺釘插入技術:自由手法透視(FHF)、導航輔助(NVA)和機器人輔助(RBA)。分析764名患者的數據顯示,RBA在螺釘放置準確性上最佳,但手術時間較長;NVA則在準確性與手術時間之間取得良好平衡。各技術在失血量、Cobb角矯正及住院時間上無顯著差異。未來需進一步研究這些方法的長期效果及成本效益。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兩種指導方法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中的效果,分別是血管造影衍生的分數流量儲備(FFR)和血管內超音波(IVUS)。在中國進行的這項多中心隨機試驗中,共有1,872名患者參與,結果顯示FFR組的主要事件發生率為6.3%,IVUS組為6.0%,顯示FFR的效果不劣於IVUS。兩組的死亡率相似,心絞痛復發率也都很低。這些結果可能會影響未來的臨床指導方針。 PubMed DOI

FAME 3 試驗是一項多中心隨機研究,旨在比較使用 zotarolimus 藥物洗脫支架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與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CABG)在三支血管冠狀動脈疾病患者中的長期效果。研究涵蓋 1,500 名來自不同國家的參與者,隨訪 5 年。結果顯示,兩組在死亡、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主要結果上無顯著差異,但 PCI 組的心肌梗塞和重複血管重建率較高。這表明 CABG 可能對某些患者更有利,幫助醫療提供者與患者進行治療選擇的討論。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研究分析超過2萬名接受PCI的病人,發現不同種族在一年內的心血管事件結果有明顯差異。南亞裔病人結果較白人好,黑人則較差,即使調整共病和社經地位後仍然如此。這顯示僅靠健康狀況或社經地位無法解釋,需針對不同族群制定更細緻的治療策略。 PubMed DOI

中國一項大型研究發現,中下段直腸癌患者用機器手臂手術,三年內局部復發率較低,無病存活率也較高,和傳統腹腔鏡手術比起來,整體存活率差不多。另外,機器手臂手術在泌尿、性功能和排便方面表現更好,顯示對這類患者有更好的長期控制和功能恢復。 PubMed DOI

對於已接受PCI並完成DAPT的病人,長期單用P2Y<sub>12</sub>抑制劑(如ticagrelor或clopidogrel)比單用aspirin更能降低心肌梗塞和中風風險,且不會增加重大出血。這是根據五項隨機試驗、逾1.6萬人、約5.5年追蹤的統合分析結果。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