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發現,130公尺定時步行測試能有效預測腎臟移植前的心血管風險。走得快的病人通常年輕、體力好,心臟事件和死亡率也較低。這個測試能幫助醫師快速篩選出低風險、不需要做太多心臟檢查的病人,讓評估流程更簡單,也能把醫療資源集中在高風險族群。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RETRAITE研究調查了2015至2020年間在格勒諾布爾阿爾卑斯大學醫院接受腎臟移植的70歲以上患者。研究發現,149名老年受者中,1年移植物存活率為87.9%,33%的患者出現顯著併發症。主要風險因素包括治療性抗凝、周邊動脈病及移植物功能延遲。研究強調,與移植物和供體相關的因素對發病率和死亡率影響更大,而不僅僅是年齡。預防性和活體供體移植能帶來更好的結果,顯示其在老年患者中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回顧指出腎臟移植候選者的評估過程中存在顯著變異,可能影響移植效率與公平性。雖然評估中有共同元素,如篩檢感染和心臟病,但不同醫療中心的具體做法差異很大。關鍵要點包括:缺乏標準化的評估方法、禁忌症的定義不一致,以及各中心在管理轉介和決策上的差異。這強調了需要進一步研究以標準化移植前的做法,從而減少獲取差異並改善患者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慢性腎病(CKD)患者中,腎臟移植(KT)候選人常被忽視的肌肉減少症和虛弱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影響移植後的結果。研究涵蓋173名KT候選人,分析了75種與CKD、肌肉減少症和虛弱相關的代謝標記。主要發現包括虛弱與能量代謝相關的代謝物增加、肌肉減少症候選人芳香族氨基酸水平較低,以及一種高風險的代謝表型。研究強調在評估KT候選人健康狀況時,進行全面的代謝評估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建立了一套評分系統,能預測85歲以上新開始血液透析患者的3年存活率。系統根據八項指標(如低BMI、心血管疾病、癌症、行走困難等)給分,分數越高,死亡風險越大。預測準確度不錯,未來可協助醫師評估是否建議高齡患者接受透析,但還需更多族群驗證。 PubMed DOI

**重點整理:** 在一項針對洗腎(血液透析)病人的隨機對照試驗中,進行為期8週的血流限制步行訓練(WT-BFR),在提升步行能力、身體功能和生活品質方面,比單純步行或一般照護效果更好。WT-BFR比單純步行更有效,但長期的效益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PubMed DOI

虛弱在慢性腎臟病患者中很常見,會增加腎衰竭和死亡風險。研究發現,KFRE 低估有虛弱患者的腎衰竭風險,但若用 cystatin C 估算腎功能並考慮死亡風險,預測會更準確。醫師在評估時,應同時考量虛弱和相關因素。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對同時有急性腎損傷和心臟衰竭的病人來說,ePWV(估算脈波傳導速度)越高,28天內死亡率就越高。即使考慮其他因素,ePWV偏高還是會顯著增加短期死亡風險。因此,ePWV可以作為這類病人短期死亡率的獨立預測指標。 PubMed DOI

對於洗腎的末期腎臟病患者來說,基礎高敏感度心肌肌鈣蛋白I(hs-cTnI)數值越高,未來發生重大心臟事件、心血管死亡或全因死亡的風險就越高,最高和最低四分位數相比,風險幾乎高出一倍。hs-cTnI是這些風險最重要的預測指標,非常適合用來評估這類患者的健康風險。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研究分析1,020位腎臟移植病人,發現術後2天內發生低血壓,會增加延遲移植物功能、住院天數變長及移植物失敗的風險;但手術中低血壓則沒有這些影響。也就是說,術後低血壓才是腎臟移植後不良結果的關鍵風險因子。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研究分析MIMIC-IV資料庫2,842位病患,發現較高的ePWV(脈波傳導速度估算值)會獨立增加接受冠狀動脈血運重建手術後發生急性腎損傷(AKI)的風險。這個關聯性在不同族群都很明顯,顯示ePWV有機會成為AKI風險分層的非侵入性評估工具。 PubMed DOI